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秦末农民...

更新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期末) 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秦的暴政 B . 楚汉之争 C . 巨鹿之战 D . 大泽乡起义
  • 2. (2023七上·宜宾期中)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 . 公元前2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前3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 3. (2024七上·昆明期末)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 . B . 大泽乡 C . 巨鹿 D . 荥阳
  • 4. 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令人叹息。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 . 项羽 B . 陈胜 C . 吴广 D . 刘邦
  • 5.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A . 牧野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巨鹿之战 D . 楚汉之争
  • 6. (2022七上·北京期中)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 . 城濮之战 B . 马陵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巨鹿之战
  • 7.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罚残酷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8. 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秦代的刑具                                   《大泽乡起义》

    A . 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 . 残酷的刑罚导致大泽乡起义 C . 思想的禁锢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 . 繁重的徭役导致大泽乡起义
  • 9. “(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 )
    A . 没有遇雨误期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 . 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 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 D . 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 10. 西楚霸王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成语“破釜沉舟”表现出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 . 涿鹿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巨鹿之战
  • 11. 小丹创作了一幅漫画,画中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以示决一死战。这一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A . 长平之战中 B . 大泽乡起义中 C . 巨鹿之战中 D . 楚汉之争中
  • 12.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
    A . 赢得民心 B . 善于用人 C . 战术正确 D . 兵多将广
  • 13. 有人曾用“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来形容秦朝的社会状况。意思是说,秦朝时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 . 治安混乱 B . 刑罚残酷 C . 社会安定 D . 人口众多
  • 14. “嬴政称帝之初,曾将六国文稿收蓄咸阳,集中文学博士清理,欲以兴太平”,但这批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令秦朝统治集团芒刺在背,于是李斯上奏,建议“焚书”并被秦始皇所接受,材料反映了( )
    A . 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违背了儒士应坚守的底线 B . 秦始皇由“文籍收蓄”到“文籍焚毁”是由其个人性格特点决定的 C . 李斯上奏“焚书”,说明李斯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D . 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威胁了秦朝的统治,是焚书的根本原因
  • 15. 《史记》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意思是陈胜、吴广虽然在起义不久后身死,但各地响应的起义队伍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由于陈胜最早拉开反秦序幕,所以功不可没。材料评价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B . 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C . 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 D . 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
  • 16. (2023七上·宜州期中)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 . 四面楚歌 B . 破釜沉舟 C . 围魏救赵 D . 退避三舍
  • 17. 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 .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 .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 .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 . 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 18. 曾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 .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 . 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 . 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D . 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 19. 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指的是( )
    A . 楚国与西汉之间的争夺 B . 项羽与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C . 陈胜、吴广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D . 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 20.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中的这段话说明了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 兵强马壮 B . 善用人才 C . 兵精将广 D . 收揽民心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的成年男子有300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去服徭役和兵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 (1)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 (2) 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其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 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 (1) 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 23.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过秦论》

    1. (1) 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 (2) 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 (4)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