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辛勤劳作的样子)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州,是为清末教育改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体系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北京,成为戎戌变法后推行的新政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括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钦定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的“壬寅学制”颁布,但未及施行。次年十一月,包括《学务纲要》与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各级农工商实业学堂等章程的“癸卯学制”颁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又完备的新式教育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衔奏请立停科举,迫使清王朝于当年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摘自赵福寿主编《邢台通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