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
C3H8(g)+5O2(g)=3CO2(g)+4H2O(g) △H=-2043.9kJ/mol
C3H6(g)+9/2O2(g)=3CO2(g)+3H2O(g) △H=-1926.1kJ/mol
H2(g)+1/2O2(g)=H2O(g) △H=-241.8kJ/mo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反应Ⅰ:CO2(g)+H2(g)CO(g)+H2O(g) ΔH1
反应Ⅱ:2CO2(g)+6H2(g)CH3OCH3(g)+3H2O(g) ΔH2 =﹣122.5 kJ·mol-1
在恒压、CO2和H2的起始量一定的条件下,CO2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CH3OCH3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CH3OCH3的选择性=×10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 25 | 80 | 230 |
平衡常数 | 5×104 | 2 | 1.9×10-5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反应I:
反应II:
反应III:
向恒压密闭容器中按 通入CO2和H2 , 平衡时各含碳物种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
|
|
|
|
|
|
|
|
|
|
|
|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0 | 5 | 8 | 13 |
| 2.0 | 1.5 | 1.3 | 1.0 |
| 2.0 | 1.15 | 1.0 | 1.0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对于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平衡体系,缩小容器体积 | 混合气体颜色逐渐加深 | 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
B | 溶液和KSCN溶液混合反应后,再加入少量KCl固体 | 溶液红色变浅 |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
C |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浓盐酸 | 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 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 或 |
D | 向BaCl2溶液中先通入足量NH3 , 再通入SO2气体 | 无沉淀生成 | 不能和 反应生成 和HCl |
Ⅰ.;
Ⅱ.。
①反应Ⅰ和反应Ⅱ中,在热力学上趋势更大的是(填“Ⅰ”或“Ⅱ”)。
②反应Ⅰ的一种溶剂化催化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TS表示过渡态)。
历程中生成(填“TS1”或“TS2”)的反应步骤为总反应的决速步,反应过程的催化剂为。
③反应Ⅱ的催化剂活性会因为甲烷分解产生积碳而降低,同时二氧化碳可与碳发生消碳反应而降低积碳量,设计如下反应:
Ⅲ.;
Ⅳ.。
反应Ⅳ的为。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表面积碳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之后,温度升高积碳量减小的主要原因为。
。
①该反应在(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②一定温度下,将1 mol 充入10 L的固定容积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反应前容器内压强为 , 容器内各气体分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6~8 min时,的浓度为 , 反应的平衡常数;若8 min时改变的条件是缩小容器容积到5 L,其中分压与时间关系可用图中曲线(填“”“”“”或“”)表示。
该工艺条件下,有关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见下表
金属离子 | 开始沉淀的pH | 完全沉淀的pH |
Fe3+ | 1.9 | 3.2 |
Al3+ | 3.0 | 4.7 |
Fe2+ | 7.0 | 9.0 |
Ni2+ | 7.1 | 9.2 |
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
O2(g) |
SO2(g) |
SO3(g) |
ΔfH/kJ·mol-1 |
0 |
-296.8 |
-395.7 |
实际转化率(%) |
甲醇选择性(%) |
|
543 |
12.3 |
42.3 |
553 |
15.3 |
39.1 |
注:甲醇的选择性是指发生反应的中转化为甲醇的百分比。
表中数据说明,升高温度,的实际转化率提高而甲醇的选择性降低,其原因是。
①反应的活化能。
②当使用更高效催化剂时,在图中画出与关系的示意图。
①CO2(g)+3H2(g)CH3OH(g)+H2O(g) =+49.5kJ
②CO2(g)+H2(g)CO(g)+H2O(g) =-40.9kJ
完成下列填空:
某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容器中的n(CH3OH)=0.3mol、n(CO)=0.3mol。达到平衡所需时间tmin,则0~tmin内CH3OH平均反应速率v(CH3OH)=;反应②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
工业废气中的CO2可用氨水捕获,生成NH4HCO3溶液。
I C(s)+CO2(g)⇌2CO(g) ∆H1;
Ⅱ CO(g)+H2O(g)⇌H2(g)+CO2(g) ∆H2;
Ⅲ C(s)+H2O(g)⇌CO(g)+H2(g) ∆H3;
∆H3=(用含∆H1、∆H2的代数式表示)。
T/oC | 700 | 800 | 830 | 1 000 | 1 200 |
K | 1.7 | 1.1 | 1.0 | 0.6 | 0.4 |
某温度T(700℃<T<1200℃)时做下列实验:
A.使纯H2缓慢地通过过量氧化钴CoO(s),氧化钴部分被还原为金属钴Co(s),平衡后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
B.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表格数据和实验结果判断:
①还原CoO(s)为Co(s)的倾向性,COH2(填“大于”或“小于”);
②此实验温度T830oC(填“>”、“<”或“=”)。
①在上述三种温度中,曲线Z对应的温度是 ℃
②利用图中a点对应的数据,计算出曲线Z在对应温度下,反应CO(g)+2H2(g)⇌CH3OH(g)的平衡常数 (计算出数值)。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逐渐增大
B.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平衡后分离出甲醇可以增大正反应方向速率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按n(CO)︰n(H2)=1︰2再充入原料气体,再次达到平衡后,CH3OH的百分含量增大
MgCO3(s)+2H+(aq)=Mg2+(aq)+CO2(g)+H2O ∆H = -50.4kJ·mol-1
Mg2SiO4(s) +4 H+(aq)=2 Mg2+(aq) +H2SiO3(s) + H2O(l) ∆H =-225.4kJ··mol-1
向Mg2SiO4悬浊液中通入CO2析出H2SiO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能正向进行的热力学原因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①提高萃取效率的措施有。
A 适当提高萃取剂的浓度 B 适当提高溶液酸度
C 充分振荡,多次萃取 D 不断地从下层排除出有机层
②在反萃取中加硫酸的作用是。
①调节溶液pH的范围。
②判断向滤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过量的方法。
一定条件下,以异丁烷为原料生产异丁烯,在202kPa和808kPa下异丁烷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p1=kPa,选择异丁烯制备的温度条件是550~600℃的理由是。
②若平衡混合气中异丁烯的体积分数为25%,则异丁烷的平衡转化率为%(保留小数点后1位)。
温度/℃ |
570 |
580 |
590 |
600 |
610 |
|
以r-Al2O3为载体 |
异丁烷转化率/% |
36.41 |
36.49 |
38.42 |
39.23 |
42.48 |
异丁烯收率/% |
26. 17 |
27. 11 |
27.51 |
26.56 |
26.22 |
|
以TiO2为载体 |
异丁烷转化率/% |
30.23 |
30.87 |
32.23 |
33.63 |
33.92 |
异丁烯收率/% |
25.88 |
27.39 |
28.23 |
28.81 |
29.30 |
说明:收率=(生产目标产物的原料量/原料的进料量)×100%
①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填字母序号)。
a 载体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b 载体会影响催化剂的选择性 c 载体会影响化学平衡常数
②分析以γ-Al2O3为载体时异丁烯收率随温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左、向右、不)移动,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变深、变浅、不变)。
CO2(mol) | H2(mol) | CH3OH(mol) | H2O(mol) | |
反应a(恒温恒容) | 1 | 3 | 0 | 0 |
反应b(绝热恒容) | 0 | 0 | 1 | 1 |
达到平衡时,反应a,b对比:CO2的体积分数φ(a)φ(b)(填“>”、“<”或“=”))。
850℃时,反应经过11min到达A点,测得容器内总压强为P0 , 则A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p=(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平衡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A点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1.0mol SO2和1.0 mol CO2 , 则平衡向(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水蒸气变换:②CO(g)+H2O(g) CO2(g)+H2(g) △H2
a.对于甲醇分解反应正反应活化能E1与逆反应活化能E2 , 其E1E2(填“>”或“<”)。
b.已知有关物质的摩尔生成熔(由元素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纯化合物时的反应热)加如下:CO(g):-110.53 kJ/mol,CO2(g):-393.5 kJ/mol,H2O(g):-241.8 kJ/mol,H2(g):-0 kJ/mol;则△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