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9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3七下·江城期末) 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准,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ü)”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 . 贞观之治 B . 大运河开通 C . 安史之乱 D . 隋朝的统一
  • 2. (2023七下·江城期末) “以姚崇宋璨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3. (2023七下·江城期末)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臣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 B . C . D .
  • 4. (2024七下·河北期末)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奢靡之风盛行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尚武风气流行
  • 5. (2024七下·路南月考) 宋代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折射出当时(  )
    A . 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B . 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 .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6. (2023七下·江城期末) 依据下列都城名称及相对位置,选出匹配正确的是(  )

    A . 金、南宋、西夏 B . 元、北宋、西夏 C . 辽、南宋、西夏 D . 辽、北宋、西夏
  • 7. (2024七下·连州期末) 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
    A . 城市商业的繁荣 B . 诗歌创作的丰富 C .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妇女地位的提高
  • 8. (2024七下·黎川月考)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 9. (2024七下·田阳期末)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 . 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 . 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 10. (2023七下·江城期末)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11. (2023七下·江城期末)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各民族政权间交流借鉴 B . 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 宋代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D .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12. (2023七下·江城期末) 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都市生活的繁华 B . 商业贸易的发展 C . 造纸技术的成熟 D . 冶铸工艺的进步
  • 13. (2024七下·忠县期末)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
    A . 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B . 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C .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D . 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
  • 14. (2023七下·江城期末) 图7到图8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 . 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 . 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 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 15. (2023七下·江城期末) 2020年复学后出现在校园园中的“礼物”(左图),它的设计来源于宋朝的长翅帽(右图)。宋朝出现这种特定服饰是( )
     
    A . 为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 B . 服饰结构发展令核化、域仪化的象 C . 为了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身份 D . 宋朝官员为了防疫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 16. (2023七下·江城期末) 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城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
    A .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 .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 . 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 . 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 17. (2023七下·江城期末)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 .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 .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18. (2024六下·龙口期末)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出现于某一朝代。该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宋朝
  • 19. (2023七下·江城期末) 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 . 《农政全书》 B . 《天工开物》 C . 《本草纲目》 D . 《齐民要术》
  • 20. (2024六下·淄博期中) 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 . 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 . 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 . 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 D . 皇帝集中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 21. (2023七下·喀什期末)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指的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郑和下西洋 D . 鉴真东渡
  • 22. (2024七下·西安期末) 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维护国家主权 C . 推动经济发展 D . 加强文化交流
  • 23. (2023七下·江城期末) 表1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表1

    A . 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 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 .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 . 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 24. (2024九下·宁强模拟)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推行闭关锁国
  • 25. (2024七下·连州期末) 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市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使北京城的格局得以留存。北京城的这种“格局”主要形成于(    )
    A . 金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26. (2024七下·陵水期末) 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 27. (2023七下·江城期末)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实行科举制

    形成了人人平等的社会

    B

    文成公主入藏

    中央实现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C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导致地方藩镇割据

    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

    A . A B . B C . C D . D
  • 28. (2024·柴桑模拟)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 专制皇权 B . 监察权力 C . 丞相权力 D . 地方权力
  • 29. (2024七下·从江月考) 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 .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 .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 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 . 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 30. 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 . 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 . 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 . 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 .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含3小题,第31题13分,32题14分,33题13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下·江城期末)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自创立以来就对国家治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一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二:

    注:图1、图2分别是唐代、宋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数量。

    材料三:科举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科举选官因适应了统治的需要,自隋唐以来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经过初级到高级的层层考试与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深入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科举的制度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贫富皆以苦读经书、科第成功为荣,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是谁,并说说“唐太宗”和“她”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两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存在上千年的原因。
  • 32. (2023七下·江城期末)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跻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线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1260年即汗位,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于大都。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摘编自《中国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2. (2) 列举两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依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主导建立的元朝“新秩序”主要有哪些“新”表现? 
  • 33. (2023七下·江城期末) 中国封建时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史料2:南宋持罗盘陶俑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的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史料3: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材料二: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摘编自李娜《“康乾盛世”再思考学术研讨会综述》

    1. (1) 请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类型是什么,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
    2. (2) 阅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 (3) 史学界关于“康雍乾盛世”的说法存在不同的意见,请任选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