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09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各文明(  ) 

    ①地理环境不同 

    ②生产方式存在差异 

    ③历史条件不同 

    ④出现阶级间的对抗

    A . ①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2.  有学者指出,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字(  )
    A . 促进埃及文化繁荣 B . 是经营管理的工具 C . 以象形文字为主体 D . 是世界最古老文字
  • 3.  居住在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的一支迁移至印度河流域后逐渐征服了这一地区,并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的意思,瓦尔那含有“品质”的意思),同时将所统治区域的人分为四个瓦尔那,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雅利安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 保护新生贵族的利益 B . 消除等级差别 C . 使印度河流域希腊化 D . 抵制佛教影响
  • 4.  如图图2与图1在雕塑技法上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都采用正面律,即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以正面表现,腰部以下以正侧面表现)。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古代埃及重视人的自由发展 B .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致性 C . 古代希腊开始进入文明时期 D .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
  • 5.  据相关史料记载,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有关的一切都变得时尚起来。人们渴望变成罗马人,让自己看起来更像罗马人。对于西部行省的精英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动机来进行“自我罗马化”。该史料能够证明(  )
    A . 古罗马文明相对保守 B .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C . 古罗马帝国比较繁荣 D . 罗马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形成
  • 6.  八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末阿拉伯语是国际性语言。当时凡是欧洲人要受高等教育,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哥白尼在其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多处引证了著名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观测数据。在欧洲语言中,一些星座名和星名来源于阿拉伯语。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 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头 B . 融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 C . 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文化 D . 推动了欧洲的文化进步
  • 7.  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废除皇室、豪族的私地私民,大夫以上者食封(享用被册封地区的租赋收入),以下的官员、百姓赐以布帛。其次,划分中央、地方行政区划和组织,官吏由国家任免。这说明,此时的日本(  )
    A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B . 废除了庄园制度 C . 封建等级制度消失 D . 建立了幕府统治
  • 8.  如图是古代非洲各古国古迹和铁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  )
     

    ①多处文明沿海或沿河分布 

    ②多靠近非洲大陆边缘 

    ③各文明古国环印度洋贸易发达 

    ④部分地区受外来文明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④ D . ②③④
  • 9.  古代美洲的印加政府曾使新的被征服的封臣们摆脱野蛮状态的天然弊病,给他们以人身保护,并让他们享有他们的征服者所享有的一切特权。随着时间的进展,被征服者与征服者联系在一起而抛开了他们原有的特点。可见,印加政府这样做(  )
    A . 体现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B . 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 C . 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稳定性 D . 提高了地方行政水平
  • 10.  汤普逊在《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这种制度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汤普逊意在强调,该制度(  )
    A . 极大促进了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 . 适应了中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 . 导致了中世纪欧洲基本农业经济组织瓦解 D . 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 11.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年)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中画有加拿大河狸的奢华黑皮帽、中国的瓷盘、原料产自秘鲁的银币、中南美洲印第安人的布料等。从中明显看出(  )
    A . 画家的创作风格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 B .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 . 这一时期世界各地间动植物的大交流 D . 中国和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 12.  如表是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分析表中的人口变化数据可知(  )                                                                                                                                                                                                                                                                                                       

    区域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欧洲

    100

    140

    266

    美国和加拿大

    1

    1

    26

    拉丁美洲

    12

    11

    33

    大洋洲

    2

    2

    2

    非洲

    100

    95

    95

    亚洲

    330

    479

    749

    ——材料来源A.M.卡尔.桑德斯《世界人口》

    A . 欧洲殖民掠夺给非洲人民带来灾难 B . 资本主义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 C . 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矛盾加剧 D . 世界大战影响了全球范围人口增减
  • 13.  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戈特舍德(1700-1766 年)在创作上强调理性,给文学加上条规。他的舞台剧《濒死的卡托》是按其规则创作的样板作品。作品中反抗暴力受到赞美,热爱自由受到歌颂,但是缺少丰富想象和形象化的美。由此可见(  )
    A . 理性一定程度限制了人的创造性 B . 德意志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 C . 平等深入到德意志社会各个角落 D . 文学作品极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14.  牛顿实践了弗朗西斯•培根“从简单事实出发进行归纳”的科学思想,激励了当时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法国启蒙时代的最后一位思想巨人孔多塞说:“或许牛顿对人类精神的进步所做的事,要比发现了自然界的那条普遍的定律还更多”。这表明(  )
    A . 社会大变革是思想解放的先导 B . 理性思维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 C . 欧洲在自然科学领域成果显著 D . 牛顿推动了物理学的创新发展
  • 15.  “走向工业化”离不开商业繁荣的刺激。在欧洲是先有“商业革命”,在其背景下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于是,商业带动了工业的进步,才有所谓的“工业革命”。材料表明,“工业革命”(  )
    A . 加速了欧洲的工业化 B . 源于劳动分工细致 C . 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 D . 因市场扩大而产生
  • 16.  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回答着“资本主义怎么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到第一国际,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这一切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
    A . 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革命 B . 使得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C . 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力量和有效途径 D . 是实现全人类真正获得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 17.  如下表体现的是第一国际对欧洲工人运动的指导。据此可知,第一国际(  )                                                                                                                                                               

    时间

    工人运动或武装起义

    第一国际的努力

    1865 年 4 月

    德意志印刷工人罢工

    积极支持、指导工人运动与革命斗争,一些成员直接参与并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员各国支部和工人阶级进行多种形式的支援,如组织募捐援助工人家庭,在报刊上进行舆论斗争与教育,号召各国支部领导工人集会、示威、进行声援等。

    1866-1867 年

    英国成衣工人罢工

    1868-1869 年

    法国纺织工人、采矿工人罢工

    比利时煤矿工人罢工

    1871 年 3 月

    巴黎公社革命

    A . 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B . 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政权 C . 加速了社会主义思潮的萌发 D . 严重动摇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
  • 18.  1857年,印度下层民众选择莫卧儿王朝的皇帝为领袖领导民族大起义。到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民开始聚集在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周围,并在其“自治、自产”等政治纲领的感召下积极开展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罢工、罢课等群众斗争。这一变化说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
    A . 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 B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 . 在政党组织下不断觉醒 D . 走上非暴力不合作道路
  • 19.  1911年,德国派遣“豹号”炮舰开往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港口,向法国宣示德国利益,引发第二次摩洛哥战争危机。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以强硬的态度支持法国。至“一战”爆发前夕,帝国主义利益集团在地中海沿岸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性因素是(  )
    A . 地中海区域国际政治局势恶化 B .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 欧洲列强间海上利益冲突加剧 D . 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 20.  十月革命开启了苏维埃俄国的建设事业,如颁布宪法、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公正与充分就业等。列宁深刻指出:“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这表明,十月革命(  )
    A . 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从空想走向科学 B . 使俄国终于结束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C . 推动俄国大规模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开展 D .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 21.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在实质性问题上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冷战期间联合国迅速在非东西方两大阵营直接对抗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维和行动。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维和行动已经进行了71项,完成57项。这说明,“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  )
    A . 弥合了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B . 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有效途径 C . 明显体现国际事务的大国强权色彩 D .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 22.  1945年,英、美、苏三国签署《雅尔塔会议公报》。该公报申明:“所有各国人民有权选择他们生活所寄托的政府的形式——使那些被侵略国用武力剥夺了主权和自治政府的各国人民恢复主权和自治政府”。该公报提出这一主张的重大影响在于(  )
    A . 促进战后冷战局面形成 B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合作 C . 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 . 美苏两国对峙局面从此确立
  • 23.  二战后,英国经济衰退,奉美国为建设自由世界的领袖,呼吁建立英美同盟迎击苏联。美国也积极准备在国际竞争中击败苏联。美英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①抵制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影响 

    ②强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③主导“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④争夺对第三世界的领导权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规定,决策时需各成员国达成共识,而不是直接付诸表决;运行中不采取强制方式,而采用成员国磋商机制;各项裁定对各成员国均有约束力。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 . 有利于协调和维护世界经济秩序 B . 受经济“滞胀”形势影响而建立 C . 阻止了世界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 D . 只是维护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利益
  • 2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包括生态运动、和平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多种形式。人们提出了保护环境、争取经济政治权利、确保人类拥有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生活条件等奋斗目标。导致这一系列社会运动兴起的根源是(  )
    A . 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作用 B . 自然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C .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D . 国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 26.  1987年,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抽去民主的阶级内容、放弃对政权的控制、实行政治多元化为荣,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人民生活困难和信仰危机。分析可知,该改革存在的根本方向性错误是(  )
    A .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 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C . 仅仅关注美苏关系的缓和 D . 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27.  1963年,75个亚非拉国家在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贸发会”)的联合宣言。1964年联合国将“贸发会”确定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贸发会”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贸发展、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该机构的设置(  )
    A . 促进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 B . 能够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C . 使联合国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D . 避免了国际冲突和各国政局动荡
  • 28.  1999年成立的二十国集团为发达国家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实质性问题构建了经济合作对话新机制。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二十国集团的成立表明(  )
    A . 世界多极化在经济领域深入发展 B .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局面开始出现 C . 欧洲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 . 第三世界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
  • 29.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想人为切断各国间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是不可能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分析可知,导致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根本动力是(  )
    A .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 . 世界各地经贸联系加强 C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D . 全球治理体系趋于完善
  • 30.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出(  )

    A . 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开始确立 B .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正在逐渐缩小 C . 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D . 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约为公元前2200-1700年的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古印度的文明时期。在其遗址上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哈拉巴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其下城分为许多街区,街区里建筑物的大小各有不同。根据各家建筑物的差别,可以推知当时社会是存在贫富阶级差异的。从卫城的巨大公共建筑物和粮仓的存在以及下城的街道规划,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掌管支配权力的国家机构。这说明当时的国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国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围一片农村地区组合而成。 

    ——摘编自《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吴于廑、齐世荣

    材料二: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的看法之间存在着分歧。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19世纪期间,欧洲人把许多思想能量、外交能量和政治能量投入于详细阐述一个标准,根据它来判断非欧洲人的社会是否充分“文明化”到可以被接受为欧洲人所支配的国际体系的成员。然而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多元文明。这意味着“放弃把一个文明解释为一种理想,或毋宁说是唯一的理想”,并意味着放弃一个假定: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文明化的,这个标准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即是,“仅限于少数特权民族或集团,即人类的‘精英’”。相反,存在着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简而言之,单一文明的论点“丧失了其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摘编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萨缪尔•亨廷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大标志。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多元文明的认识。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等多重身份。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资本家的积极行动和一个发展最为迅速的体制即具有强大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能力、保护私人产权并与其合作的国家统合起来,正是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成功转型的秘诀。 

    材料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期,欧洲国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获得了非西方国家的土地、劳动力和市场资源,并在法治环境中,用野蛮的方式将工业生产节奏和生活需要传播和强加于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用西方棉纺资本和技术强行取代全球南方国家传统手工业生产,这对全球南方国家原有经济体系和商业网络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全球性的劳工队伍被工业资本主义的新秩序组织起来,欧洲国家制定了新的世界经济分工,在世界经济的“大分流”中成为拥有特权的发达国家。美国1787年制宪使得奴隶制在宪法的保护下合理生长,联邦军队强行迁移印第安人部落,为白人定居者腾出兴建棉花种植园的空间,单一经济作物发展模式更是将无数美国奴隶的后代投入到”第二次奴役”的深渊。国家则通过官僚机器和法治体制,强制实施低工资制,并对劳工阶级的反抗进行暴力镇压。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西方国家“转型”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