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测评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是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思想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观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瑜《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自我悔悟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绵、生灵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 B . 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了新闻和文学转化自如。 C . 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 D . 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与《诗经》的讽谏没有什么差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技演员那样只追求美的技巧。 B . 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时代造就的。 C . 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为后代讲清楚历史。 D .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猎赋》的成功不可复制。
    3.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 .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 . 姚鼐的《登泰山记》
    4. (4) 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5. (5) 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选文一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只要她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就不会同我来往了。我却还要埋怨她向那位先生卖弄风情呢。不行,就算她现在嫁给我,而我知道那个女人关在本地监狱里,明后天就要同大批犯人流放出去服苦役,难道我能幸福吗?不仅不能幸福,而且内心也不能平静。那个被我糟蹋的女人去服苦役,我却在这里接受人家的祝贺,还要带着年轻的妻子出去拜客。或者,我瞒住首席贵族,同他的妻子无耻地勾搭,同时又同他一起出席会议,统计票数,看有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由地方自治会监督学校和类似的提案,事后又约她幽会,这是多么卑鄙呀!”他自言自语,由于内心发生的变化而暗自高兴。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来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

    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愿意同她结婚,——他一想到这儿,心情异常激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选文二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请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像在瞧他,又不像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她说完,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可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选文三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从糟蹋无辜少女玛丝洛娃到无耻地勾搭首席贵族的妻子,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出身的纨绔子弟身上充满了贵族阶级的罪恶。 B . 玛丝洛娃眼睛发呆是因为当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要跟自己结婚的表白后,再次唤醒了她对肉体和情感遭受践踏的屈辱和恐惧。 C . 文中写到玛丝洛娃说自己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是“一百卢布”,这既有她对聂赫留朵夫侮辱自己尊严的控诉,也是职业习惯的表达。 D . 林黛玉拜见王夫人,看到的多是“半旧的”引枕、坐褥、椅袱等,这和那些家私全新的暴发户、全旧的破落户相比,更能显示贾府的贵族之气。
    2. (2)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昨天与今天,两种不同感觉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B . 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醉酒的状态下,表面上是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实际上是为玛丝洛娃无所顾忌地发泄压抑已久的情感创设条件。 C . 王夫人让座时再四携黛玉上炕,黛玉再三推让的描写,表现出林黛玉进贾府后,“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这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有关。 D . “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为下文《西江月》词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埋下了伏笔。
    3. (3) 选文二是聂赫留朵夫再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时与她的对话,试结合文本材料简述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4. (4) 三则选文在表现男主人公人物形象时写法各有不同,试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不及。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与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宗朝近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B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C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D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缣,指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古人用黄缣缝制夏衣。 B . 诏,是指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 禁密,指宫中官署;又指宫廷秘密。本文指宫廷秘密。 D . 太祖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仁浦家境贫苦,早熟懂事。母亲为他借贷制衣,他深受感动,外出立下誓言,如不能富贵显达,就不渡河回家乡。 B . 魏仁浦临危不惧,施计解困。面对后周太祖的恐惧,他设谋巧改诏书,激发军中将士怒气,帮助后周太祖化解危机。 C . 魏仁浦深受倚重,获有特权。他熟谙所辖各州军中事务,获得后周太祖信任,特许不受宫规禁令约束随时入宫觐见。 D . 魏仁浦以德报怨,保全他人。他为官不公报私仇,还能尽力保全仇人;曾向后周世宗进言,善待战俘,不滥杀无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

      ②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

    5. (5) 魏仁浦因何事流泪?有结果吗?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注①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②翳:遮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露出对他的景仰之情。 B . 诗的第三句写出了作者观画时的节令和环境:天气炎热,云气蒸腾,溽暑难消。 C .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幅颇具情趣的水边凫雁图,黄白映衬,色彩鲜明,意境雄浑。 D . 这幅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引起了作者对往日所见之景的回忆。
    2. (2) 本诗是如何表现惠崇画技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为子贡解释“恕”的含义。 
    2. (2) 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3. (3) 杜甫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进行了生动的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永远热爱太阳,我的光明之源。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不会有你,不会有他,不会有山青青、水清清的人间。然而,头顶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却有无数的太阳,像星星一样繁多,一样灿烂。

    太阳有时从我打开的书页里升起,有时从我爱着的心灵里升起;有时从老师粉笔的印迹里升起,有时从朋友活跃的思想中升起;有时从远方珍重的祝福里升起,有时从身旁温热的语言中升起;____,____;____,____。

    人间到处都有太阳,时时都有迷人的日出,处处都有希望的火光。因为人间有无数的太阳,所以诚实与善良的生命才不断繁衍,自然的丽日照不进的心灵,才有不会凋零的春天。

    我未曾在漫天的风雪中彷徨绝望也未曾在歧路的暗影里落入深渊因为我相信地上有无数的太阳。

    1. (1) 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代  拟人  排比 B . 比喻  拟物  反复 C . 比喻  拟物  排比 D . 借代  拟人  反复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因为我相信人间有光明,所以我在人生路上未曾绝望,也未曾堕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与上下文语义贯通,句式协调一致。
  • 7.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问题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前些年,某部影视剧一旦热播,会迅即招致相应的影视图书蜂拥出版。如今,面对某部影视剧的火爆,出版社不再只是简单地将其内容移植到纸面,而是围绕剧中的人物、台词、道具等细节,悉心探索适宜的图书策划突破口。如果说,以前的跟风营销出版是“影视剧+”1.0版,如今对于这种融入图书采编营销者慧眼、巧思的方式,不妨称之为2.0版。2.0版可谓开启了图书出版的新模式。

  • 8. (2021高一下·蚌埠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毛泽东所说的党八股的罪状之一就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我们在写议论文时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写作前可仔细思考:我的文章是为哪些读者写的?他们的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阅读喜好如何?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设想讨论哪些问题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怎样表达更容易让读者信服,这样才能使议论达到预期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公布。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视频的主人公,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待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这一活动引发网友热议,观看、投票、评论已超过35亿次。

    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

    也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他们并不像流量“明星”一样广为人知,和“偶像”的标准距离甚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⑴请你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给众网友写一封信,回应网友的看法。

    ⑵请你以振华中学学生代表身份,给振华中学学生写一封倡议书,弘扬科学家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