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g | 甲 | 0.18 | 0.16 | 0.14 | 0.12 | 0.09 |
乙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
丙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⑴蒸发溶液后恢复至室温,溶液质量减为原来一半,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1
⑵蒸发溶液后恢复至室温,溶液体积减为原来一半,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2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B.用于配制的烧杯在使用前未干燥
C.称量时,所使用的砝码生锈D.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
如表是氯化钠,碳酸钠和硝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碳酸钠 |
12.2 |
21.8 |
39.7 |
53.2 |
||||
硝酸钾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A.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D.析出的晶体硝酸钾没有一定的熔点
【实验过程】
步骤一:准确称量干燥的蒸发皿质量;
步骤二:在T℃下保持恒温,配制该温度下的硫酸钠饱和溶液;
步骤三:取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步骤四:加热蒸发皿中溶液至干,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量;
步骤五:计算出溶解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改变温度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下表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硫酸钠/g |
4.9 |
9.1 |
19.5 |
40.8 |
48.8 |
46.2 |
45.3 |
【数据处理】
【得出结论】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甲同学 | 乙同学 | 丙同学 | |||||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温度/℃ | 25 | 25 | 25 | 50 | 60 | 70 | 25 |
溶剂种类 | 水 | 水 | 水 | 水 | 水 | 水 | 酒精 |
溶剂质量/g | 10 | 20 | 30 | 20 | 20 | 20 | 10 |
溶质M质量/g | 7 | 7 | 7 | 5 | 5 | 5 | 7 |
溶解物质质量/g | 2.1 | 4.2 | 6.3 | 5 | 5 | 5 | 0 |
过氧乙酸(1L) |
|
溶质质量分数 |
20% |
密度 |
1.2 g/cm3 |
强腐蚀性、阴冷处存放 |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质量分数 | 11.7% | 24% | 39.0% | 52.4% | 62.8% |
密度(g/cm3) | 1.03 | 1.06 | 1.10 | 1.12 | 1.20 |
序号 | 水的质量(克) | 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克) | 溶液的质量(克) |
1 | 10 | 9 | 19 |
2 | 10 | 10 | 20 |
3 | 10 | 11 | 20.9 |
4 | 10 | 12 | m |
浓硫酸(H2SO4) 500毫升 |
|
浓度(质量分数) |
98% |
密度 |
1.84克/厘米3 |
相对分子质量 |
98 |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贮藏 |
二氧化氯1000mL |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80% |
密度 |
1.2g/cm3 |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