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 1. (2023七下·献县期末)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 . 开通隋朝大运河 D .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 2. (2023七下·献县期末)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说明唐太宗(  )
    A . 没有实权 B . 穷兵黩武 C . 虚心纳谏 D . 以农为本
  • 3. (2024七下·淮安期末)  唐三彩是中国首创的,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材料说明唐代(  )
    A . 文明对外影响力强 B . 各民族交往密切 C . 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 .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 4. (2023七下·献县期末)  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唐朝开始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A . 安史之乱 B . 黄巢起义 C . 八王之乱 D . 靖康之难
  • 5. (2023七下·献县期末)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北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稳定发展 B . 北宋与契丹、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C . 北宋与海外国家贸易往来很密切 D .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文化交流互鉴
  • 6. (2024七下·万全期末)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起辽、西夏、金等政权,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 . 地方军阀割据 B . 南北政权对峙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战乱长期不息
  • 7. (2024七下·乌拉特前旗期末) 南戏,是北宋时期北方杂剧传播到南方后,与温州民间艺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两宋时期,南戏率先将市民小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写进戏文。由此可以推断两宋时期( )
    A . 南方戏剧发展超过北方 B . 温州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C . 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 D . 民间群众主导南方戏剧
  • 8. (2024七下·江阴期中) “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材料反映的商业发展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 秦朝时的咸阳 B . 东汉时的洛阳 C . 唐朝时的长安 D . 南宋时的临安
  • 9. (2024七下·安庆期中) 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说明了( )
    A . 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 . 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 . 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 . 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 10. (2024七下·高碑店期末)  《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而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设置的行省(  )
    A . 具有较强独立性 B . 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11. (2023七下·献县期末) 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材料主要说明宋元时期(    )
    A .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 . 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 . 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 . 手工业发达
  • 12. (2023七下·成县期末)  自宋朝以后,中国周边藩属国如朝鲜、安南使臣来华时,都会购置大批书籍带回本国。中国能够批量供应书籍得益于(  )
    A . 丝绸之路开通 B . 印刷术的改进 C . 指南针的出现 D . 郑和七下西洋
  • 13. (2023七下·献县期末)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 .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 . 明朝国力强盛 C .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 .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 14. (2023七下·献县期末)  《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在机械动力方面的许多发明创造,如纺织花布用的花机,是当时外国所没有的;我国汉代发明的水碓装置把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部分连在一起,比英国试用一个水轮带动两盘磨要早1000多年。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 . 是世界政治中心 B . 经济重心南移 C . 手工业技术发达 D . 农业技术发达
  • 15. (2023七下·惠城期末) 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D .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 16. (2023七下·献县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材料二: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大事表 

    从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起,历辈达赖、班禅均受到清朝的册封,清朝赐满、汉、藏三种文字合璧的金册金印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1. (1)  据材料一,指出唐与吐蕃之间加强友好交往的方式。
    2. (2)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宣政院”主要管辖的地区。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 (3)  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4. (4)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 17. (2023七下·献县期末)  对外交流的范围和方式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领域宽泛的科技交流】 

    这三大发明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论》

    【规模浩大的主动交流】 

    【范围狭窄的自闭交流】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1. (1)  材料中所言的我国古代“在学术上”“在战争中”“在航海方面”的重大发明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 
    2. (2)  上图为明成祖时期的一幅航海路线图。请结合此图,指出图中人物的姓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航海壮举的历史意义。 
    3. (3)  “人为的隔绝于世界”是指哪一政策?
    4. (4)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带给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