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抗日战争
  • 2. “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是西方列强与中国建立不平等关系的产物。它不是正常的国际交往制度,是用暴力手段强行建立起来的,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夺。”材料中“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始于(  )
    A . 《尼布楚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3. 反思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冲击与反应一直是主流思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 .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 . 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 4. (2017·江苏会考)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 .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5. (2018·浙江会考)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 . 领事裁判权 B . 开放通商口岸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居住及租地权
  • 6.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7.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借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 . 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 . 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 .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 .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8.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中,英国输华的棉纱由260万磅上升到290万磅,增加不过10%,而棉布则由310万匹下降到200万匹,减少30%以上。导致这一贸易结果的根源是(  )
    A . 中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 B . 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民众需求 C . 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D . 鸦片战争后国民的购买力下降
  • 9. 近代中国签订的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据此可知,当时中国丧失了(  )
    A . 贸易主权 B . 领土主权 C . 司法主权 D . 关税主权
  • 10. 下表是中英之间特定年份的贸易情况。(单位:万两白银)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  )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国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 超情况

    1837.7—

    1838.6

    220

    340

    560

    310

    (-)250

    A . 英国扭转了与中国正当贸易中的逆差 B . 鸦片在英国输华商品中占比较小 C . 中国在与英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入超 D . 鸦片贸易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11.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涌现出不少关于舆地(大地、土地)的著作,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姚文栋的《滇缅勘界记》、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这主要是因为(  )
    A .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B . 开发边疆地区的需要 C .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 D . 天朝上国观念被摒弃
  • 12. 1842年10月,道光皇帝听闻广东仿造了一艘西式战舰,颇为欣赏,命大臣将图样交闽、浙、苏三省官员参考。然而,造西式战舰有材料、技术、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各地官员假词推托,道光皇帝也没有追究。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
    A . 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 B . 权威受到地方严重挑战 C .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 D . 囿于实际困难改革受阻
  • 13. (2017高一上·宝坻期中)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
    A .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 . 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 .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 . 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恩格斯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恩格斯意在强调(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正当性 C . 内忧外患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 . 中国的独立与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 15. 《海国图志》中有《地球天文合论》5卷,其中系统介绍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以及彗星、地震等知识。魏源的这一做法主要意图是(  )
    A . 介绍近代西方自然科学 B . 宣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C . 唤醒中国人的世界意识 D . 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政治立场
二、非选择题
  • 16.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经济与文明方面的变化成为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出口)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简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
  • 17.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概括材料,谈谈你对蒋廷黻认识的看法。(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