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 . 魏源 B . 康有为 C . 严复 D . 谭嗣同
  • 2.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作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3.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
    A . 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 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 . 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 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 4.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 .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5. 观察如图,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源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6. 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 . 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 . 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 . 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 . 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 7. 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说明康有为(  )
    A . 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 . 试图减少变法的阻力 C . 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 .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8. 一般来说,组织上的统一领导乃是行动一致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义和团运动中,组织极其分散,行动却非常一致。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
    A . 清政府大力扶持义和团运动 B . 农民阶级革命成功的条件成熟 C . 拜上帝会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D . 民众的反帝爱国主义觉悟高涨
  • 9. 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 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 之后却多见诸如“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 .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 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 10. 五四运动时期,人们认为义和团运动是“迷信、蒙昧的反现代化运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又被刻画成“英雄主义的爱国运动”;改革开放后,在强调其是“反帝爱国运动”的基础上,评价更趋多元。这反映了(  )
    A .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B .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 C . 历史叙述无法再现真实历史 D . 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 11.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 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 12. 19世纪末,天演学说走红,立宪之议高扬,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各种醒华、救华、兴华的刍议、高议、新议竞相提出。这说明当时(  )
    A . 民主政治付诸实践 B .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C . 研究历史蔚然成风 D . 儒家正统地位已经动摇
  • 13. 下表是1896年梁启超所列的《西学书目表》的部分内容,其反映了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内容的新变化是(  )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

    A . 由学习技术转向学习制度 B . 由学习技术转向学习思想 C . 由学习制度转向学习思想 D . 由学习思想转向学习技术
  • 14. 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司令弗赖称:“1901年4月,联军之德军在向山西边境推进时遇到麻烦,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可用于说明(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得人心 B . 中国参战军队取得辉煌战果 C . 晚清军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D . 传统军事方略仍有较大影响
二、非选择题
  •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政府在“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条约内容的特点,并简述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这一历史事件,可谓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是“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罪证”;80年代以后,世人对其积极性和合理性才有了初步认识,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如“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是以保全清室统治而又不得罪帝国主义为前提的”,“是一种妥协苟安的曲线自救之策,是一种均势思想指导下的以夷制夷政策”。它“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东南互保”是在长江流域面临列强侵略之际,为“保守疆土”所做的一种努力,并通过条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等。

    ——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南互保”的认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