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 . 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 . 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 . 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D . 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 2.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
    A . 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 B . 导致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 .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清政府统治需要 D .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 3. 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

    产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维新运动

    革命派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 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 . 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 . 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 4. 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中华大地北方南方出现了“极为不和谐”的画面,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大清王朝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东南互保和武昌首义的连锁反应看似不太相干,实则千丝万缕,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腐朽、落后事物必然走向灭亡 B . 新生、进步事物必然取得成功 C . 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 D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
  • 5. 1912年2月,宣统帝发布退位诏书;不久,孙中山也发表辞职咨文,并将南北谈判中未能达成的两条愿望掺杂在辞职咨文中:临时政府所在地必须设立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宣誓就职。这反映出革命派(   )
    A . 不愿承认革命的失败 B . 对袁世凯集团缺乏警惕 C . 致力于维护共和制度 D . 在政治建设中缺乏实践
  • 6.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司法制度,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和《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等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刑讯体罚,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
    A . 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B . 封建刑讯制度终结 C . 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 D . 司法体系的成熟
  • 7. 面对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孙中山曾判断“成功之果”数年必至,“吾党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事后他还说:“目前的发展,一切如我所料,只是事机来得快一些。”下列事件最能验证孙中山这一说法的是(    )
    A . 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四川保路运动 D . 北伐战争
  • 8. 《真相画报》创刊于1912年6月5日,在第3期上刊登了漫画《过渡时代之新民国》。如图,画面中近处两只船正驶向“完全共和”的彼岸。左边船上的人齐心协力满帆前行;右边的船上两位掌舵者在闹“意见”,其他人正焦急地看着他俩,船就要被“外患”的恶浪吞没。这幅漫画主要想说明(   )

    A . 中华民国国际处境危险 B . 民众对中华民国不看好 C . 希望国人团结共御外辱 D . 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
  • 9.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中说,“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作者强调武昌首义(     )
    A . 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 . 是三民主义在湖北武汉实践的结果 C . 推动了近代中国新的进步力量发展 D . 是湖北的革命党人长期奋斗的结果
  • 10.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 11.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中国革命史》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上述史实说明( )
    A . 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B . 辛亥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 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 12.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说明( )
    A . 洋务运动依然维护封建统治 B .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D . 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 13.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 (2) 根据史料二,概括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含义。
    3. (3) 史料一和史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