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

更新时间:2023-08-29 浏览次数: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报告,“许多船只为上海区内的洋行载运军械军火给太平军,……这种交易继续既久,……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就供给了太平军七百九十五门炮和一万一千磅弹药”。该史料可用来佐证(   )
    A . 英国政府支持反清斗争 B . 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 C . 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 D . 太平军失败于中外联合绞杀
  • 2. 下表呈现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                                                                                                                     

    1820年之前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

    1827年

    1300枚

    1838年

    1600枚

    1845年

    2200枚或更多一些

    A . 鸦片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地位逆转 B . 太平天国运动与世界市场有关联 C . 财政危机导致清朝开展洋务运动 D . 白银升值提高了晚清国际购买力
  • 3. 19世纪60年代,左宗棠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左宗棠提出这一言论的根本意图在于( )
    A . 对比中西学术 B . 宣扬维新思想 C . 维护清朝统治 D . 鼓励学习西方
  • 4. (2024高三下·赣州期中) 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 . 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 . 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 .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 . 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 5. 1872年,李鸿章决议创办轮船招商局,并提出“官督商办”的企业制度。他认为政府从事商业,必须掌握经营主导权,并成为最大受益者,引进民间资本以及买办人才,都是资源缺乏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
    A . 官督商办意味政府与商人实现了对等 B . 洋务运动中政府与商人的矛盾不可调和 C . 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D . 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过程中的权宜之计
  • 6. 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   )
    A . 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 B . 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 . 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D . 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 7.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因官军在“靖乱”方面的无力,朝廷不得不大量用士绅办团练。最初起用的基本是缙绅(即在籍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后来就逐步扩大到一般的绅衿,其结果是起义被成功镇压。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这一现象(   )
    A . 推动新阶级力量的崛起 B .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 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 . 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 8.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决定海军建设由“造船育才为主,买船引进人才为辅”改为“以购买西方铁甲船为主”;国家安全战略改为“联”日拒俄保韩”,相应地国家军事战略由“塞防海防并重”改为“塞防独重”。这些政策的转变(   )
    A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 . 凸显了国家的安全观存在缺陷 C . 维护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D . 利于获得更为广泛的外部援助
  • 9.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是指(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C . 唤醒民众开始反侵略斗争 D .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10. (2022高一上·阎良) 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
    A . 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 . 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 . 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 . 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11. (2022高一上·阎良)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除了语言类外,算学、物理、地理、轮机等课程也纷纷开设,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甲午战后,实业学堂逐渐取代洋务学堂,纺织、商业等科目纷纷进入课程内容。这表明当时(   )
    A . 近代学校制度已经建立 B .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C . 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 D . 西方器物传入刺激传统教育
  • 12. 1904年5月,大清王朝外务部批准济南正式开埠。同年,《东方杂志》撰文评论道:“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这可用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   )
    A . 出于抵御帝国主义瓜分的考量 B . 阻断了列强抢占租借地的潮流 C . 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D . 回应了全世界华人的舆论呼声
二、材料分析题
  • 13.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材料一:在一系列战败之后,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抽,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英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材料国2.3化两的赔款。日本要是拿这笔欯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那是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的变化以及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