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观察《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据此可知(  )

    A . 西汉至隋唐,官方哲学呈现多元化 B . 宋元至明清,理学不断压抑着人们 C . 节妇烈女人数主要受国家政局影响 D . 宰相制度的演变影响节妇烈女人数
  • 2. 唐朝饮食,人们喜好的是庶民不易得之的大鱼大肉、珍馈佳馔。宋代的食风表现为,不必山珍海味,一些常见的食材原料,就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这种食风的变化(  )
    A . 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说明士族文化的普及 C . 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 D . 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 3. 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
    A . 印刷术和造纸术 B . 造纸术和指南针 C . 火药和印刷术 D . 火药和指南针
  • 4. 苏轼身 上呈现出与唐代士人不同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是对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在逆境中坚守并勇敢承担在世责任:另一方面则是以自己广博的文化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来安顿生命。人世与出世表现出良好的平衡调和。苏轼所代表的宋型文化(  )
    A . 根源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 . 呈现出豪放外向的精神气质 C . 反映出文人地位显著提高 D . 整合了家国情怀和自由意志
  • 5. 据载:金元之际,连年战乱,社会上的一些友人借编写杂剧以抒发愤懑之情,他们和广大城市居民多有联系,有的还与演员们一起登台。由此可以推知( )
    A . 元杂剧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繁荣 B . 元杂剧主要表达了底层农民的心声 C . 元杂剧作家都参与了元杂剧的演出 D . 元杂剧的发展呈现出世俗化趋势
  • 6.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个朝代的是(  )
    A . 顾恺之《洛神赋图》 B .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 . 郭守敬《授时历》 D . 沈括《梦溪笔谈》
  • 7. 朱熹的《家礼》一书,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他的《小说》一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宣扬儒家伦理纲常,要求儿童的行为遵守“礼”的规范。这说明(  )
    A . 血缘宗法制依然发挥作用 B . 三纲五常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 C . 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 D . 儿童是理学思想宣扬的主要人群
  • 8. “唐宋变革”是史学界争论较大的议题。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因为唐代中国是贵族社会,而宋代中国是平民社会。”这种变化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是(  )
    A . 纸币产生和城市经济的活跃 B . 文学艺术朝着世俗化发展 C . 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 D . 文人学士型官僚政治形成
  • 9.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
    A . 个性自由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格物致知” D . “致良知”
  • 10. 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 . 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 . 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C . 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 . 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 11.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这里的“纯粹科学性”是指(  )
    A . 格物致知 B . 侧重实践经验 C . 注重实验 D . 天理人欲合一
  • 12.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著名论断,意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精神的文体。下列文学作品出现的先后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无人莫我知今,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分,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博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做尽还复来。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①③④②
  • 13.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 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 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说明宋明理学(  )
    A .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B . 接住了佛老思想建立儒学新思想体系 C . 冲击了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及其地位 D . 批判了佛老思想道德化和社会化趋势
  • 14. 1313年,元朝“专立德行明经科”,恢复科举,以北宋程氏兄弟和南宋朱熹等大儒注解的“四书”为主要考试内容,并将其标榜为“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表明元朝时(  )
    A . 儒学理论取得突破 B . 科举选才重视道德 C . 理学仍为正统哲学 D . 民族歧视政策松动
  • 15. 明中后期,以江南为中心,全国盛行创办“文社”之风。不同于以“阐明儒教教义,并激励学生去躬行道德”为目的的两宋书院,文社主要是“专门讨论科举制艺文章、磨炼作文之才”的文人集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B . 理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C . 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发展 D . 取士方式影响文人风尚
  • 16. 我国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
    A . 指南针 B . 火药 C . 活字印刷术 D . 造纸术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阳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晋南人贴年画是“多多益善”,可以说,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令人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木版年画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平阳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陆续恢复,并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之路道阻且艰。

    ——摘编自尉英普《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平阳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保护传承平阳木版年画的建议。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玺印盛行,汉印引领中国数千年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代,我国古代的印章技术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印章不再只限于官印,私印也突起并盛行,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些名家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在中国古代,印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印章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此外,印章还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辩别所收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多寡,还可用于祈福、祈祥,也可以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团逐渐兴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此后,以印学、篆刻、金石为研究对象的印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13年,西冷印社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活动经费、入社条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西泠印社"集合当时一流水平的印人群体,加以经常欢聚的研究探讨",甚至还以团体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印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承担起全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职能。

    ——摘编自卢雨《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的近代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 (3) 综上,说明印章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