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下·汉寿月考) 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赋予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队、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纷纷出现。女性参政风潮的出现(   )
    A . 体现参政主体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B . 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产物 C . 推动政府立法改变对女性的歧视 D . 表明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普遍认可
  • 2. 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    )
    A . 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 B . 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 C . 未能阻止袁世凯称帝 D . 说明当时共和制不健全
  • 3. 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 . 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 . 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 . 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 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 4. (2024高二上·仁寿期末) 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曾经反复被引入过,但只能看作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约法’被抛弃”。这表明当时( )
    A . 政党政治无法在中国推行 B . 全面学习西方体制的必要 C . 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 D . 军阀势力左右着民主进程
  • 5. 1928年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规定期限为六年,后又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此举体现了(   )
    A . 民国初年践行政党政治 B . 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 C .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本质 D . 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 6. 毛泽东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队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更要构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内外关系,使红军成为爱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地方党和政府的军队。据此可知,毛泽东这一思想(   )
    A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B . 确立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C . 推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D . 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7. 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 B . 中共意图组建联合政府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 中共积极调整斗争策略
  • 8.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后,政权监督机制分别由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这些实践( )

    A . 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 B .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 C . 是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 D . 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减租减息运动,为保护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从制度层面约束地主不能随意撤佃,更不能因减租而撤佃;一方面支持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佃。由此判断(   )
    A . 土地所有权从地主转移到农民 B . 中共注重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 . 农民的佃权是减租运动的核心问题 D . 以地主为中心的乡村权威逐渐消退
  • 10. (2024高二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   )
    A . 利于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 . 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 C . 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D . 表明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 11. 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如图是毛主席签发的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的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材料可以反映出(   )

    ①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成就

    ③新中国政党制度已迈入制度化轨道 
    ④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2. 有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3. 新中国成立之际,新政协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旗图稿,自发出征求国旗图案通知以来,国旗审查小组平均每天收到100多幅国旗图稿,近一个月时间收到了2992件。这些图稿作者中,工人和职员最多,学生和农民次之。国内各省几乎都有图稿寄来,也有从国外寄来的。这反映出(  )
    A . 国际上积极支持新中国成立工作 B .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建设精神 C . 人民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热情高涨 D . 全国上下的美术设计氛围浓厚
  • 14. 邓小平在1956年谈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时表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他们的立场和我们的立场比以前更接近,以后,他们可以给我们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他们”帮助主要是(   )
    A .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B . 参与行政事务的管理 C . 制定宪法和法律框架 D . 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
  • 15.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置了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这一举措(  )
    A . 扩大了解放区的群众基础 B . 贯彻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 . 旨在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 16. “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对材料理解错误是(   )
    A . 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 . 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以化解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 C . 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不利于近代宪政思想的发展 D . 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 年起,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等文件,确定在全国县、区、乡(镇)推行地方自治。强调“地方自治,为训政实施之基础”,希图通过对权力体系的安排实现独裁统治目的。但地方自治推行并不理想,就当时国情而言,乡村地区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直接的选举的确难以实施。而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又“竞欲以严密统一之程序与方式施与各种情形不同之地域与人民······绝无实效之可言”。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各地方派系对此也以消极的态度对抗。即使办理的,自治机关"纯变为下级行政机关,负传达公文及征发之任,……驯至人民因办理自治而负担日重,怨望日增"。

    ——摘编自王继平 张晶宇《论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37年边区政府颁布选举条例规定: "凡是居边区境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卖国行为,经政府通缉有案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不得参加选举和被选举。同时,共产党在乡村苏维埃建设的经验之上,以现代政党组织为核心建设乡村抗日政权,使国家行政权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渗透到了乡村基层。在乡村政权内,中国共产党不直接以党员来领导乡村政权,而是以党团的形式活动,即参与政权的所有党员组成一个党团,党团内部的成员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联合左派进步分子,团结中间分子,以保证贯彻党的政策,实现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动员。这些探索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编自李伟中《试论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近代中国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及推行缓慢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极为重视党在建立和巩固工兵民主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他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根据不同的革命任务提出具体的政治口号,建立与同盟者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联盟。针对中共临时中央盲目追求下层群众统战工作,毛泽东提出不能因为中间阶级的暂时性而否定其作为革命力量的存在,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回到革命阵营中,重视中小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等。

    ——摘编自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  对于1954年宪法草案,人民政协在北京组织了有500多人参加的17个讨论组,在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组织了58个讨论单位,参加讨论的共有8000多人,提出修改意见近6000条。人民政协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在遵循政治现代化、政权民主化等国家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功能优势,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房宁《民主的中国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统一战线理论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政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贡献。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直接援用了西方的天赋人权和三权分立学说,集中体现了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政治理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宪法的形式明确地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2条);人民享有平等权、自由权、请愿权、陈诉权、考试权、选举权等各项权利.还享有多项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居住迁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通信自由、信教自由等(第5条至第12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规定了责任内阁制的政治体制.参议院是立法机关,以参议院为中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第16条至52条)。为保持约法的稳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须由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得增修之”(第55条)。

    ——摘编自归东《试评(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最高政杈机关为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为了确保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就必须建立工农兵专政的、代表工农兵权益的、以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基础的民主政治制度。《宪法大纲》的17个条文都是结合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意志,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工农劳苦大众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权利与义务,代表了最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

    ——摘编自朱万红《第一部红色宪法的诞生》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宪法大纲》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宪法大纲》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威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域范围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

    ——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

    请从“国家认同”的角度设立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