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汉代的丞相,渐渐为皇帝身边的尚书所取代;至曹魏时,尚书省正式成为丞相府,又复为中书所取代:再往后,门下侍中又渐掌实权。”这一变化旨在( )
    A . 加强专制皇权 B . 相权制约皇权 C . 完善官僚机构 D . 提高行政效率
  • 2.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下图反映了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由图可推知,与东汉相比,唐朝(   )

    A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B . 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 行政区划更注重山川形便 D .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3. 嘉庆年间,关于耗羡制度有如下记载,“各省耗羡,遇有随时动用,如数在三百两上下,准其咨部核明动用。数逾五百两以上,即令奏明请”。由此可知该制度( )
    A .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加强了地方控制 C . 完善了官僚体系 D . 影响了民族融合
  • 4. 据《史记·殷本纪》所载,商朝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外丙、仲壬、太庚、康丁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而《史记.周本纪》所载,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是继其侄懿王后为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这说明( )
    A . 商朝的权力继承方式更加灵活 B . 西周的权力交替较商朝更加稳定 C . 宗法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很完备 D . 西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
  • 5. 夏启的儿子太康贪图享乐,不恤百姓。他的弟弟们指责他:“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商汤也曾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说明夏商时期( )
    A .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 官僚政治开始产生 C . 蕴含早期民本思想 D . 王室地位走向衰微
  • 6. 下图是《尚书·禹贡》上的“五服图”。此图反映了( )

    (注:甸服:距都邑500里,由君王直接治理并收取赋税。侯服:距都邑1000里,君王不直接治理。绥服:侯服之外距都邑1500里,绥服之地只要承认服从君王即可)

    A . 商朝内外服制 B . 大禹划分九州 C . 黄帝治理万国 D . 西周分封宗法
  • 7.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8. 有人说:“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最典型的时期是( )
    A . 秦朝 B . 西汉初期 C . 汉武帝之后 D . 唐朝后期
  • 9. 秦汉时期,人们流行用胶泥块封住简牍文书并在泥上按压官印,用于检查核验,防止私拆泄密,这就是“封泥”。下列“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 )

    A . 治国思想变化 B . 民制陶工艺演变 C . 书写载体变化 D . 行政职官制度
  • 10. 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B . 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 C . 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 D . 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
  • 11. 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职官及机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总督、理藩院、办事大臣

    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

    枢密使、中书省、宣政院

    参知政事、通判、转运使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②④ D . ②③④①
  • 12. 下图的“大克鼎”是西周时期大贵族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前半部分颂扬师华父的功绩,能够辅佐王室,于是周天子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重要职务;后半部分是记载周天子对克的任命和赏赐土地奴隶等。由此可知,该时期( )

    A . 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 B . 主要依据家世门第选官 C . 注重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D . 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 13. 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
    A . 宗族宗法观念加强 B . 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 . 社会组织形式变化 D . 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 14. 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 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 C . 中央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 D . 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
  • 15.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6. 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一朝代是(    )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17. 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 )
    A . 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 B .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C .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D . 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
  • 18. 钱穆《国史大纲》中总结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主要指( )
    A . 兼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 B . 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C .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19.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 .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B .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C . 宰相逐渐退出了国家权力中心 D . 增设新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 20. 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材料反映出西周治理国家( )
    A . 崇尚“天下归心”的礼乐文化制度 B . 采取儒家的治国理念 C . 积极推行仁政思想 D . 积极维系宗法分封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地方行政区划与秦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 22. 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罢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己有;旋即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唐宋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时期

    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人)

    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占比(%)

    唐宪宗时期

    29

    56

    唐穆宗时期

    14

    51

    唐敬宗时期

    7

    87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武宗时期

    15

    80

    唐宣宗时期

    23

    87

    唐懿宗时期

    21

    81

    北宋时期

    71

    90.1

    材料三: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缙、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李坚、王本浩《中国行政管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2. (2) 指出材料二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反映的社会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