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一上·期末) 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一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   )
    A . 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 B . 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C . 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 D . 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
  • 2.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 .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 . 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 . 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同
  • 3. (2024高一下·安顺月考) 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 . “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 C .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 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
  • 4. 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 . 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 . 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 5.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 . 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推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 . 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 6. 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局……飞饬各局,不准宣扬。”这反映了(   )
    A . 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B .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C . 清末新政受到了顽固的阻挠 D . 加速汉族官僚迅速崛起
  • 7. 1900年6月26日,清政府要求地方各省准备对列强各国作战之际,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 .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 D .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 8. 1901年,慈禧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以提振权威,但刘坤一、张之洞坚决反对,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则展期一年。刘、张这一举动表明清政府 (    )
    A . 权力结构开始改变 B . 选官制度废除的必然性 C . 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 . 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 9.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的涌入和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给传统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宗族和家庭不能再为那些失业的、患病的、贫困的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和慰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B . 西方文化传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 . 手工业者和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D . 传统家族社会在外来侵略下瓦解
  • 10. 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推动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   )
    A . 维新变法的推动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 .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
  • 11. 1894年,清政府向北京及各省富商巨贾募款,各省借款总额不定,借款方式不一。如表为各省所借银两数额(单位:万两)。据此可推知 (    )                                                                                            

    省别

    广东

    江苏

    山西

    直隶

    陕西

    江西

    湖北

    四川

    北京

    借银

    500

    181

    130

    100

    38

    23

    14

    13

    100

    A . 清政府的赔款压力巨大 B . 广东地区经济最为富庶 C . 民族危机加剧财政危机 D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参政
  • 12. 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 .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 . 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

    ——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