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仅仅在这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但随着临时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立即改弦更张主张内阁制。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 . 国会只是党派争权的工具 B .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 . 革命派没有得到美国支持 D . 同盟会缺乏统一的领导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1名政府部长中有10名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这说明(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B . 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日益完善
  • 3. 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A . 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 .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 性质是工人政权 D . 目的是为了开展土地革命
  • 4. (2023高二上·三明开学考)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提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实践表明,实行“三三制”( )
    A . 容易导致党丧失领导权 B . 遵循中国历史前人经验 C . 削弱了边区的政权建设 D . 加强并改善了党的领导
  • 5. 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 . 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 . 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 . 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 . 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 6. (2023高二上·重庆市开学考) 一位美国驻华记者曾这样记述当时的抗日根据地:“现在,农民们成立了乡、县参议会,参议会都被赋予权力,能解决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一直面临的问题。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并且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这一记述表明,根据地(   )
    A . 农民运动激发了革命热情 B . 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废除
    C . 民主政权建设落到了实处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7. 195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国庆纪念办法中规定,县以上中小城市都应举行纪念会,农村可根据情况以乡或村为单位举行适当范围的群众集会。这一做法旨在(   )
    A . 恢复社会经济 B . 促进民生建设 C . 建构政治认同 D . 重塑民族精神
  • 8.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成为乡(村)、区两级正式的最高权力机关,乡(村)、区人民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举措(    )
    A . 是对民主革命纲领的调整 B . 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 .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D . 践行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9.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位于如图中的( )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1937年7月到12月,陕甘宁边区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   )
    A .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B . 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 C . 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 . 体现了中共对基层治理重视
  • 11. 云南省某村的村主任说:“现在做村干部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与村干部任务的变化有关的制度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 12.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A . 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 .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 C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 .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 13. (2024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
    A . 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 . 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 . 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 14. (2024高二上·大庆月考)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 .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 .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 . 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 . 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 15. 1930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概念,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还出现“肥田”“柴火山”等方言词汇。这些用语的使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 . 注重政权建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B . 逐步实现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C .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推进革命 D . 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16. (2024高二下·东湖期末)   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主要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    )
    A . 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B . 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 C . 大力提升妇女政治地位 D . 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
  • 17. 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 )
    A . 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B . 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C . 体现了“三三制”原则 D . 有利于劳动者的观念重塑
  • 18. 下图大碗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碗青灰色釉,圆形,系灵寿县烧制,碗壁上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字样。此碗反映的历史事实体现了( )

    A .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 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 D .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 19. 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时期开始。下图为国民党训政时期权力运行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国民党“训政”( )

    A . 保障了主权在民 B . 践行了三民主义 C . 实质是一党专制 D . 体现了自由平等
  • 20. 1937年,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主张借鉴西方的地方自治 B . 意在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 C . 探索民主政权建设的方式 D . 力图促进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出现了建党的热潮,甚至达到“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的程度……这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根基是相当薄弱的。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洗礼。

    ——摘编自路云《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各个职能机构中,均有民主党派人士任职,而且任职的层次之高是绝无仅有的,占有副主席、副总理职位,就政务院下辖的34个正部级职位中,民主党派占有15个职位。中国共产党还比较注意保证担任国家领导工作的民主党派人士有职有权。当时的一切重要指示、法令也要经过担任行政主管机关负责人的民主党派人士审查修改。

    ——摘编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民主党派民主 监督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从恢复重建到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的发展阶段。法治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整体。

    ——摘编自阮洁《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法治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政治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立足乡村基层社会,开辟了红色政权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局部执政中进行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探索。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基层社会,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把动员群众和改造社会统一起来,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执政是通过基层社会改造来开展并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政权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创建,也是基层社会改造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材料二 近代早期是英国中等阶层崛起的时代。 中等阶层在英国乡村和城镇分别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在乡村,中等阶层主要指乡绅和约曼,他们既是新式农业的改革者和引领者,又是乡村自治重要的参与者,撑起了乡村社会的脊梁,大乡绅作为治安法官控制着各郡县,而地产和影响力在其之下的小乡绅,则和约曼农一起担任各教区的高级治安官,担任季审法庭陪审团的成员,并有权参加对国会议员的选举。在城镇,中等阶层包括工商业者和各类专业人士,他们主导了城市经济的变革,并提供专业服务。商人和专业人士以财富为后盾,同时因其职业的必要,除了出任城市行政长官,还积极参加市议会,以共同分享政治权利。

    ——摘编自郝英杰《16-17世纪英国中等阶层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取得的成就及其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基层权力主体的特点及其影响,并谈谈近代苏区和近代英国基层权力主体演进给我们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