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检测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   )
    A . 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 . 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C . 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D . 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
  • 2. 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下边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    ②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③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谚文    ④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
    A . 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 B .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 . 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 4. 在北京冬奥会上,从奖牌、图标、场馆的设计和名称到点燃火炬的长信灯、中国运动员队服上的山水画、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每一处都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都蕴藏着浓厚的“中国风”,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靓丽的风景线。这反映了(   )
    A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C . 文化交融的发展趋势 D . 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
  • 5. 元青花中的重要图案——藤曼最早来自古埃及,后来传入希腊、罗马,此后这种图案也融入伊斯兰文化,而阿拉伯人很喜欢白色和蓝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元朝诞生的青花瓷器大量采用了这种白底蓝色葡萄藤的图案。元青花的形成反映了(   )

    A . 元朝商品经济繁荣 B .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 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 6. 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清朝大臣完颜麟庆在参观了少林寺后,因久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后来少林寺也请匠人把此次演武盛况画在寺内白衣殿(观音殿)内的北墙之上,是为《武僧演武图》(如图)壁画。该壁画(    )

    武僧演武图

    A . 反映了崇武的社会风尚 B . 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C . 印证了佛教的正统地位 D . 体现了写意的艺术风格
  • 7. 从一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的皇帝身边常聚集着一些欧洲传教士,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 宗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B . 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 C . 西方借传教为以后侵华做准备 D . 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
  • 8. 唐代文献中有“出身法”,即户籍中门荫或秀才、明经之类出身的标准。其影响可以在日本古代“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读书三品出身法”中看到类似的记载。材料反映了(   )
    A . 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 B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C . 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 D . 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
  • 9. 有学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使其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该学者意在说明儒家的优秀思想(   )
    A . 重新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B . 帮助韩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C . 有利于促进韩国的经济建设 D .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10.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 . 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 .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 .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 . 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 11.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B . 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 . 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D .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 12. (2023高二下·儋州期中)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  
    ②大约在2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

    ③越南移植中国的赋税制度  
    ④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A .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13. 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
    A . 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 . 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 . 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 . 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 14. 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从侧面说明了(    )
    A . 东学西传 B . 西学东渐 C . 欧风美雨 D . 对外开放
  • 15. (2024高一下·湘阴期末)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 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 .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 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 16.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 . 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 . 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 . 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 . 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如下表,这一做法 (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 . 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 . 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 . 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 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 18.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化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观察下图,截至2020年底,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位于图中(    )

    A . B . C . D .
  • 19. (2024高二下·武宁月考) 《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
    A . 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 . 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 . 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 .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 20. (2024高一下·西宁月考) 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
    A . 维新变法 B . 师夷长技 C . 实业救国 D . 中体西用
二、非选择题
  • 21. 【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北宋首倡“茶德”,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同时,人们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 

    ——摘编自陈永昊《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一股“中国热”。这股“中国热”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交流走出了国门。2019年在中国等主要产茶国的倡导和推动下,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宋时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茶全球传播的价值论析》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茶文化全球传播的原因。
  • 2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3. (3) 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4.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500年后中国文明“受到阻滞”的原因。
  • 24. (2024高二下·怀仁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