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4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奠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    )
    A . 中国古代文化呈现多元性 B . 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 C . 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 D . 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 2.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两人的思想都(   )
    A . 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 .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 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 3. 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
    A . 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 . 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 . 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 . 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 4. 唐代文献中有“出身法”,即户籍中门荫或秀才、明经之类出身的标准。其影响可以在日本古代“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读书三品出身法”中看到类似的记载。材料反映了(   )
    A . 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 B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C . 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 D . 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
  • 5.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 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B . 汉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 C . 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 D . 奈良的法隆寺深受中国唐朝建筑风格影响
  • 6. 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例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 . 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 B . 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 C . 规范的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D .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 7. 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 . 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 .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 . 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 . 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 8.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A . 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 .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 . 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 . 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 9.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    )
    A . 促进思想解放 B . 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 . 否定君主政体 D .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 10. 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该印反映出(   )

    A . 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 . 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 .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 . 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 11. 在北京冬奥会上,从奖牌、图标、场馆的设计和名称到点燃火炬的长信灯、中国运动员队服上的山水画、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每一处都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都蕴藏着浓厚的“中国风”,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靓丽的风景线。这反映了(   )
    A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C . 文化交融的发展趋势 D . 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
  • 12. 《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
    A . 《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 . 《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 . 《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 . 《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 13. (2020高三上·襄阳期中)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
    A .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 民主革命的高涨促使梁启超思想的转变 C .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已经基本一致 D . 梁启超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
  • 14. (2023高二下·洮南月考)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 .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B . 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C . 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D . 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
  • 15. 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从侧面说明了(    )
    A . 东学西传 B . 西学东渐 C . 欧风美雨 D . 对外开放
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造成新的“纸”,在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呈献皇帝,皇帝赞赏他的巧思精意,封他为侯,于是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材料三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新工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侯纸”出现的朝代。
    2. (2) 写出材料二所示科技成就的发明者。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 17. 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艮,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师承王阳明,写下了《孝悌葳》,其后人发展为《王氏宗祠六规训》。

    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

    二、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

    三、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 闻人患难犹己事.

    四、教训子孙纵使不才休遽弃,教育还需父母恩。

    五、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

    六、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

    ——节选自《王氏宗祠六规训》

    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氏宗祠六规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家训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