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愚公移山》 同...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原句。
  • 1. 默写
    1. (1)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2. (2)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3. (3) 文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4. (4) 文中能够体现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5. (5) 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
    6. (6) 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7. (7) 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二、选择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聚室谋曰 B .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C . 何苦不平 D . 人不知不愠
  • 3.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九十        焉置土石 B . 始一反        有子存 C . 操蛇神闻之         虽我 D . 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 吾与汝毕力平 B . 曾不能魁父之丘 C . 顺流而 D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5. 翻译
    1. (1) 室而
            聚:

      谋:

    2. (2) 山北之塞 
      惩:
    3. (3) 寒暑节 
      易:
    4. (4) 投渤海之尾 
      诸:
    5. (5) 且置土石 
      焉:
    6. (6) 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荷:
    7. (7) 太行、王屋
      如……何:
    8. (8) 如土石何     
      其:
    9. (9) 固不可
      彻:
四、翻译句子
  • 6. 翻译
    1. (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3) 帝感其诚。
    4. (4) 甚矣,汝之不惠!
五、课文探究
  • 7. 问答题
    1. (1) 你觉得愚公是个怎样的人?
    2. (2) 本文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 (3) 文章最后一段以神话故事结尾,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 8. 阅读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 , 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忝尘三事 , 以此自将。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 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

    【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③及物:造福社会。④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⑤迨(dài):至,到。⑥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⑦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⑧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⑨亮:同“谅”,确实。⑩报:回应,应合。⑪任:担任,胜任。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免有( )

      ②所未也( )

      闻此语( )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3. (3) 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
      A . 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 . 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 .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 .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4. (4) 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