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晋江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理论园地里盛开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在浩瀚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试图给意境作以界说,但大多数人都失于偏颇。在综合比较了几家说法后本人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的观点: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审美内涵很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②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论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认为诗歌“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书画同源,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的“实境”,是指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③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这样评论石涛作品的妙处: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这风雨归舟图虽然没有画风,但我们从堤柳迎风弯曲状上可以看到风威;明明没有画雨,可我们从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上可以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收无中生有之效,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例子,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

    材料二:

    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眼前景象、事件为实,所引发的情感、理念,或者所引述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或者所联想想象的未来发生的事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②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③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呈现无限的“虚”,这就是以“实”衬“虚”,当然,相反的就是以“虚”衬“实”。在文本某个部分是“实”或“虚”,在整个篇段就呈现为“虚实相生”。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④毫无疑问,“虚境”的加入拓宽了“实境”所要呈现的画面,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拓展了所要描述的景致、事件的意境,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古今诗人钟爱并擅长“虚实相生”的原因吧!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审美内涵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B . 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C . 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 . 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价值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其创作以“实”为基础,以“虚”为重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 B . 大凡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且能诱发读者创造性阅读。 C . 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 (3) 下列选项,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一项是( )
      A .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 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C .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 . 无名氏《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 (4)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扬州慢》下阙。(附《扬州慢》下阙: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2.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

     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掏是行不开的。“那么你不要孙子了?”果然有效。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大夫说。“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好吧。先把孙子抱走。“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出铺垫。 B .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2. (2) 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旧社会对女人的看法。 B . 为了能够抱上孙子,王老太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送肘子汤、鸡丝挂面,而且不允许儿媳妇睡觉时翻身、多眨巴眼睛。 C . “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可是孙子死了”,此部分文本表现了爱孙如命的王老太太因为自己的“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导致了“孙子”的死亡。 D . “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此处说明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国人到了20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
    3. (3)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 (4) 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汉明帝永平三年春二月甲子 , 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坦为太子。后,援之女也,光武时以选入太子宫。能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及帝即位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太子亦孝性淳笃,母子慈爱。十八年八月壬子,帝崩。太子即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初,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然未尝以家私干政事,帝由是宠敬,始终无衰焉。

    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太后诏曰:“夫外威贵盛,鲜不倾覆。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褙,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固不许。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

    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后以为言,兄卫尉廖等即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于是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小王《论语》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四年夏四月,有司连据旧典 , 请封诸舅。帝以天下丰稔,方垂无事,癸卯,遂封卫尉廖为顺阳侯,车骑将军防为颍阳侯,执金吾光为许侯。太后闻之,曰:“吾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复恨,何意老志复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廖等并辞让,愿就关内侯,帝不许。廖等不得已,受封爵,而上书辞位,帝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 B . 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 C . 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 D . 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子,文中属于干支纪日,其中甲是地支,子是天干,文中的壬子、癸卯也是干支纪日 B . 封爵,指封土授爵。爵位,原本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 C . 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的外亲、外家与其意思相近。 D . 旧典,既可以指旧时的制度、法则,也可以指古代的典籍。文中指的是前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皇后坚持原则,公私分明。娘家人奢华无度,她“绝岁用”以示惩戒;两次阻止章帝加封自己兄弟;要求削低母亲坟茔的高度。 B . 马皇后宽厚仁慈,待人诚恳。马皇后抚养非亲生的皇子刘炟尽心尽力,视如己出,而刘炟生性孝顺秉性敦厚,母子之间关系很好。 C . 马皇后躬行节俭,以身作则。马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穿粗丝衣服,不追求饮食香甜;身边人也是穿普通衣物,不佩戴香薰饰物。 D . 马皇后喜爱读书,聪明睿智。明帝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马皇后常常主动帮忙分析;章帝时她常与皇帝谈论政事,教导皇子读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

      ②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5. (5) 文中三次出现马皇后的话,请分别概括其每次所强调的内容。
  • 4.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道难

    杨士奇

    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

    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

    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度还却。

    由来此路险莫当,王遵策驭如康庄。

    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

    注:①凌竞:战栗、恐惧的样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王遵为人豪侠,有辩才。更始元年,与隗嚣同时起兵,后投归更始帝刘玄,再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并劝降隗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两句即入题,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飞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险。 B . 三四两句写蜀道凌空构架、高耸入云的特点,比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更具画面感。 C . 五六两句与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异曲同工,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 D . 李白的《蜀道难》与本诗虽为同题杂言古诗,李诗语言形式灵活,但本诗语言相对整饬。
    2. (2) 该诗与李白的《蜀道难》为同题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 5.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 (3) 《客至》中,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厚,表现主人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诗句是:“。”
    4. (4)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古代诗词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拟行路难》“”。
    5. (5) 《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一次见到福建土楼,一定会为之震撼。清晨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层层梯田映衬下,5座依山而建的巨型建筑____——这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围拢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闽西南山区,建造形态独特,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重要代表,由4座圆形土楼和1座方形土楼组成。站在村中的观景台远眺,5座土楼____,无论移动哪一座,都会破坏眼前和谐的美感、视觉上的协调。

    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到土楼内____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三三两两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生机蓬勃。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田螺坑土楼人们充满烟火气息的群居生活,请简要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3. (3) 比喻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 7.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景、拍照留念的好时候。但为什么眼睛观察到的漂亮景物,拍下来就没那么好看了?

    这是因为相机和人眼____,成像效果却大不相同。

    相机算是仿生学产品,人眼的瞳孔能放大缩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相机中的光阑也能放大缩小从而控制进光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____,相机的感光元件也是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再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

    人眼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很广,____。相机则不是这样,离相机距离一致,方位不同的物体,都能清晰成像。人们欣赏美景时,清晰成像范围内往往是景物中美丽的那部分,杂乱的次要元素则不在清晰成像范围内,变成了模糊的旁景。感觉照片拍得一般,往往是因为景物周围杂乱的旁景在照片里变得十分清晰,存在感十足。

    另外,观察者人眼的景深与拍摄设备的景深不相同时,人眼所观察到的图景与照片记录的图景就有差别。这些差别或许让照片看起来平平无奇,也可能使照片更加惊艳。手机厂商往往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模仿浅景深的拍摄效果——拍摄主体清晰,背景进行模糊处理,使拍摄的照片看起来更漂亮。

    摸清楚相机成像特性后,从相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你拍照会更加得心应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 .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 . “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D .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晋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比如小明就纠结着,他刚接到入伍通知书,他想到军营的熔炉里锤炼,争取在国防事业上报效国家。可是他妈妈却想让小明考上大学回到她身边工作,她说:“我的年纪是不大,我只是一个想法——养儿防老。”小明再三思忖,特别是学过了《陈情表》,不再纠结,做出了选择。

    请结合材料,以小明的身份给他妈妈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卷面整洁字迹端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