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孟子》三章之...

更新时间:2023-08-23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理解性默写
二、选择题
  • 9. 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 B . 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景明 C . 环二攻之而不  此所谓战于朝廷 D . 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 10. 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B . 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里城      亲戚畔 B . 而攻之       环相扣 C . 兵革之      天时地 D . 而去之      相而去
  • 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B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C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 13. 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 .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C . 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 . 必先其心志    苦:使……受苦
  • 14. 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C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 . 夫环而攻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 15.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 . 非不深也(池:水池) C . 寡助之至,亲戚之(畔:通“叛”,背叛) D .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 17. 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 .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 18. 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 .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 . 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9.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课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 . 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 20. 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非不深也      园林沼宽畅   B . 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 C . 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   D . 攻亲戚所畔       辍耕垄上
  • 21.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④  D . ②③⑤
  • 22.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 . 正确的道理 B . 作战的规律 C . 施行“仁政” D . 统治的方法
  • 23.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 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 .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 . 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三、填空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