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古诗词诵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古诗词诵读《虞美...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古代诗歌阅读</strong>
  • 1. 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
    1. (1) 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诗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为悲苦的。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 . 作者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直抒胸臆,紧紧围绕个“愁”字,抒发了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2. (2) 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一大亮点,请从此角度分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烛影揺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注】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的景象;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入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 .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又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 . “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时值日暮,作者登楼伤情,自然产生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备感惆怅。 D . “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 . 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2. (2) 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 (1) 下列对《苏幕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前四句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抓住时间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一丝不苟。 B . “叶上初阳”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的形象。 C . 下片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跌宕,由虚转实,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D . 这首词主要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姿,抒写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风韵。
    2. (2)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所称道,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 4. 阅读《虞美人》,完成题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是指作者在南唐当皇帝的时候发生的事。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 C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代南唐故国宫苑;“朱颜改”意思是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排遣心中的苦楚。 D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君”指的是作者自己;“一江春水”写尽了“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之中蕴含着幽愤之情。
    2. (2) 结合全词分析其表现手法。
二、&nbsp;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 5. 诗歌鉴赏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国破家亡的结局。 C .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 . 上片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写内设,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2. (2)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 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1. (1)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 .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相互映衬,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C .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D . 白居易的词中写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用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在李煜的词中写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 E .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得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2. (2) 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 7.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词有何表达艺术?
    2.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8. 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B . 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C . 词分上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 . 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2. (2) 《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令人欣喜,但词人却问“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东风”此处指秋风,所引发的这种对故国的思念让人难以忍受。 C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指故国的山河仍在,“朱颜改”是指宫中妃嫔已经容颜老去,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D .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2. (2) 请自主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全诗最后一句的重点在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本词作于金陵被围之时,写于初夏,当年十月金陵被宋兵攻破。②樱桃:初夏结果,古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 B .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 C . 下片“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 . 全词意境由“恨”生,由“恨”止,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 (2)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 (1)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 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的坎坷遭际。 C .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的自我画像。 D .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2. (2)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与这首词表现愁绪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3. 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
    1. (1) 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B . 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C . 词分上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 . 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因的苦痛哀思,将伶宫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2. (2) 《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14.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离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也由于交通不便,相隔两地,音信全无是最伤心的事。 B . 《涉江采芙蓉》开篇就写了一个雅洁美丽的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又能遗留给谁呢? C .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词人在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痛。 D . 《虞美人》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
    2. (2) 无论是离别之愁,还是亡国之痛,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愁苦滋味。这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有实写,也有虚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3) 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 16. 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 “春花”“秋月”等美好景象周而复始,勾起词人对“往事”的无限回忆。 B . “故国不堪回首”,在表达无穷悔恨的同时,隐含着词人收复故国的雄心。 C . “雕阑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照,抒写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慨叹。 D . 最后两句自问自答,将“愁”喻为“一江春水”,贴切,形象,余味不尽。
  • 17. 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B . 《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C . 《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D . 《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
    2. (2) 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
  •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A .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 . 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三、语言表达</strong>
  • 19.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兴民之业,以民为本是伟大复兴的康庄道。

    材料:里程碑    生力军    宣言书

    咬定青山不放松    绝知此事要躬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

    才做锋芒    学为底蕴    遇水架桥

    继续前进    逢山开路    不忘初心

    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    青年才俊

四、句子默写</strong>
  • 20.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道理千年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 
    2. (2) 郦道元的《三峡》中,从色彩、情态的角度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潭水的句子是“ , 。”
    3. (3)  李煜的《虞美人》中,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五、情景默写</strong>
  • 21. (2019高二下·河池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2. (2) 杜甫《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 (3) 李煜《虞美人》词中“”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