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得道多助,...

更新时间:2023-08-27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失道助( guǎ)      富贵不能(yín) B . 之日(jiè)         丈夫之也( guàn ) C . 亲戚之( pàn)      舜发于亩之中( tiǎn) D . (gé)       人则无法家士( bì)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1) 而去之
    2. (2) 是得为大丈夫乎
    3. (3) 以顺为者,妾妇之道也
    4. (4) 与民
    5. (5) 傅说于版筑之间
    6. (6) 行乱其所为
    7. (7) 人恒
    8. (8)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1) 亲戚畔之。, 解释:
    2. (2)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解释:

    3. (3) 曾益其所不能。,解释:
    4.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解释:
    5. (5)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释:
  • 4. 填空。
    1. (1) 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大师,他被尊为“”。
    2. (2) 《孟子》是一部记录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四书”。
    3. (3) 《富贵不能淫》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4.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 (3)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6. 下面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豁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⑤。(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接: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结果:

    理解:

  • 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 8.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哪三条?请用《富贵不能淫》中的原句回答。
  •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起什么作用?
  • 10.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 , 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日:‘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得反国。

    (选自《新序》,有删改)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心志

      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至于

      得反国

    2. (2)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叹曰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 被服立            投 C . 故宋昭公亡能悟        温故知新 D . 孙叔敖举海             所恶有甚死者
    3.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 (4) 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