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尤三姐引颈自刎的时候,我们如同看到光明的天空中骤然涌起浓密的黑云,一声霹雳,耀眼的闪电从空中划过。当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自尽时,我们又像经历到平静的世界出其不意地暴发了地震。晴雯的死亡如灵禽惨遭鸷鸟的巨爪,金钏的投井似溪流在地洞中没灭。这些悲剧都显得严峻、雄奇、悲壮,凄厉,使人惊心动魄,这当然是崇高美。

    但是,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崇高在《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中只占次要的地位。《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例如____、____、____等。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

    注意到《红楼梦》这种审美特色,我们可以想到: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从《红楼梦》看,这个结论显然是靠不住的。以西方悲剧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个结论在中国的悲剧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中便见出了例外,失去了它的正确性和普遍意义。中国悲剧用艺术实践破除了西方美学家的这个结论。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国艺术遗产的基地上,发展了《汉宫秋》《梧桐雨》的悲剧美学传统而形成的。我国悲剧的这一独特的美感色调,为世界悲剧艺术的美学宝库中,增添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红楼梦》悲剧幽雅的诗意美的形成,有曹雪芹主观审美观的根源,是作家自身精神风格的一种外化。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这种审美偏好,又和作家所选择的题材相统一。《红楼梦》主要以少女为表现对象,适应于描写对象所具的特质,《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正像少女的情怀一样娟秀、纤巧、缠绵、深细。

    《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

    《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红楼梦》的作者并不包揽一切地出面向读者描摩环境,叙述情节进展和人物活动,而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通过人物来展开。这样,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

    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而不是以崇高美为主的悲剧对读者或观众心灵的猛烈的震撼。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读《红楼梦》,我们的情绪却是浸沉在诗意的境界中,作品中所流动的悲剧气脉徐徐地缠绕、飘散,笼住了我们的感情。悲剧的云雾不时凝成细小的露珠,一滴一滴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使之微微地颤动。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

    (选自费秉勋《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有删改)

    材料二

    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极致之美,概括地来说,便是黛玉身上所体现的诗意之美,与宝钗身上所体现的世俗之美。两种形态的美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就像玫瑰花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不过是两种相互映衬的美的形态,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两个人,让她们都处于与宝玉的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之中,既为了让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委婉动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深化主题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常规性的构思和安排,《红楼梦》的作者不会满足于一般性的艺术设计,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作者从他独特的女性观、审美观出发,将女性美的两种极致分别赋予黛玉和宝钗,并让这两个人物处于对应、对比以及对立的状态,从而达到更富有美学意蕴、更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选自张黎明《女性美的两种极致:黛玉的诗意之美与宝钗的世俗之美》,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但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 . 《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 C .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性格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并没有偏离《红楼梦》幽雅的审美特色。 D .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两种形态的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形成了《红楼梦》描写悲剧时独到的审美特色,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B . 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有其自身特色。 C . 曹雪芹精心设计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物,对于小说的情节艺术设计、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和主题深化都有重要作用。 D . 黛玉和宝钗所代表的两种女性的极致之美,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其感人的。两种形象鲜活而唯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宜填入材料一第二节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B .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 C .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D .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4. (4) 张黎明认为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一和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具体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诗意美”是如何产生的?
    5. (5)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篇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欠税的农民

    契诃夫

    老爷坐车来了——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区警察局局长。他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一周以前大家就知道了。茹科沃村只有四十户人家,可是他们欠下官府和地方自治局的税款已累计两千有余。

    区警察局局长先在小酒馆里歇脚,他“赏光”喝了两杯清茶,然后步行到村长家里,房子外面一群拖欠税款的农民已在恭候。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尽管很年轻——他只有三十岁出头——却很严厉,总是帮上级说话,其实他自己也很穷,也不能按时交纳税款。村民大会上,大家都怕他,由他说了算。有时,在街上或者酒馆附近,他会突然冲着某个醉汉大声呵叱,反绑了他的手,把他关进拘留室。有一次他甚至把老奶奶也关了一天一夜,原因是她代替奥西普来开村会,还在会上骂街。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奥西普带着他的纳税簿走进村长家的小木屋。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站在桌旁。

    “大人,他欠一百十九卢布,”轮到奥西普时,村长说,“复活节前他交了一个卢布,打从那天起再没交过一个小钱。”

    区警察局局长抬眼望着奥西普,问道:“这是为什么,老乡?”

    “请您开恩,大人,”奥西普激动地说,“容我说几句,头年柳托列茨村的老爷对我说:‘奥西普,把你的干草卖了吧……卖给我。’怎么不行呢?我有一百普特干草要卖出去,都是几个婆娘在草场上割的。行,我们谈妥了价钱……本来挺好,两厢情愿……”

    他抱怨起村长来,不时转身瞧瞧农民们,似乎要请他们来作证似的。他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眼神变得尖利而凶狠。

    “我不明白你说这些干吗?”区警察分局局长说,“我问你……我只问你为什么不交纳欠款?你们大家都不交,难道要我来替你们承担责任吗?”

    “我拿不出来嘛!”

    区警察局局长很快就走了。村长夺走了奥西普家的茶炊,老奶奶在后面追,使足劲尖声喊叫:“不准拿走!我不准你拿走,你这个魔鬼!”

    村长迈开大步,走得很快:老奶奶驼着背,愤怒若狂、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在后面追他,她的头巾掉到肩上,一头白发泛出淡淡的绿色,在风中飘扬。她突然站住,像一个真正的暴动者,双拳不住地捶胸,拖长声调,叫骂得更响,嚎啕哭诉起来:“老天爷哪,他们欺负人!乡亲们哪,他们压迫人!哎呀,哎呀,好人们哪,替我仲冤雪恨啊!”

    “老奶奶,老奶奶,”村长厉声说,“不得无理取闹!”

    没有了茶炊,奥西普的家里变得异常沉闷。茶炊被人夺走,这是有损尊严、有失体面的事就像这家人的名誉忽然扫地一样。要是村长拿走桌子和凳子,拿走所有的瓶瓶罐罐倒也好些,那样的话,屋子里会显得空一些。老奶奶呼天喊地,玛丽亚伤心落泪,所有的小姑娘望着她们也都哇哇哭起来。老头子感到心中有愧,垂头丧气地坐在屋角里一声不吭。

    老头子咳了一声,拿起帽子,找村长去了。天色已黑。村长鼓着腮帮子在炉子旁焊什么东西。满屋子煤气味。他的孩子们都很瘦,没有梳洗,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不比奥西普家的强多少。这是一个不幸的赤贫的家庭。只有村长一人看上去既年轻又漂亮。在长凳上放着一溜五把茶炊。老头子说:“安季普,求你发发慈悲,把茶炊还给我!”

    “拿三个卢布来,你就取走。”

    “我拿不出来嘛!”

    皮肤晒黑的村长此刻全身乌黑,活像个巫师。他转身对着奥西普,说得又快又严厉:“这得由地方长官说了算。本月二十六日,你可以到行政会议上口头或者书面申诉你不满的理由。”奥西普一点也听不懂他的意思,只好到此为止,回家去了。

    有一天,一个节日的傍晚,邻居们到奥西普家闲坐,聊天。他们在黑屋子里说着话,因为节日里不该干活,所以没有点灯。新闻倒有几件,不过都叫人不痛快。比如有两三户人家的公鸡被抓去抵债,送到乡公所,在那里死掉了,因为谁也不去喂它们。又比如,有几家的绵羊给拉走了,他们把羊捆起来,装在大车上运走,每到一个村子就换一辆大车,结果一头羊闷死了。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谁的过错?该怪谁?

    “该怪地方自治局!”奥西普说,“不怪它怪谁!”

    “没说的,该怪地方自治局。”

    他们把欠款、受欺压、粮食歉收等等所有的事都怪罪于地方自治局,虽说他们中谁也不知地方自治局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他们又谈到了老天爷不下雪:本该去运木来了,可是眼下路面坑坑洼洼,车不能行,人不能走。十五年、二十年以前,茹科沃村里人的谈话要有趣得多。那时候,每个老头子脸上都是这样一副神气,仿佛他心里藏着什么秘密,知道什么,盼着什么。他们谈论盖着金印的公文,土地的划分,新的土地和埋藏的财宝;他们的话里都暗示着什么;现在的茹科沃人谁都没有秘密,他们的全部生活像摆在掌心里一样,人人都看得见,他们能谈的不外乎贫穷和饲料,再就是老天爷怎么不下雪……

    他们沉默片刻。后来又想起了公鸡和绵羊的事,又开始议论是谁的过错。

    “地方自治局!”奥西普沮丧地说,“不怪它怪谁!”

    (改编自《契诃夫小说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直接介绍了故事的起因,从人们对警察局长的称呼“老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 . 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虽然年轻,但因为他严厉并且有学问,村民们对他是又敬又怕。 C . 茶炊被夺走,奥西普一家人损失的不仅是财产,还有尊严和体面。这与俄罗斯的茶炊文化有关。 D . 小说写了奥西普一家欠税的事,反映的却是整个俄罗斯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政策对农民的影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情节自然流畅,作者并不刻意讲究技巧,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叙述。 B . 小说塑造了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C . 邻居们闲坐聊天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塑造了俄罗斯农民的群像,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D . 契诃夫善于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本文也体现了这个创作特点。
    3. (3) 奥西普老奶奶的哭诉中,接连呼唤“老天爷”“乡亲们”和“好人们”,这其中有多重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
    4. (4) 本文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是表现旧时代农民深受压迫这一主题的杰作,作者成功塑造了“村长”和“鲁四老爷”这一类的乡村统治者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比较村长和鲁四老爷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苟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㩴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表,吾未知所脱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阁历诸侯,入事秦,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 , 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丞相【A】谬【B】其说【C】绌【D】其辞【E】请诸【F】有文学【G】《诗》《书》【H】百家【I】语者【J】蠲除【K】去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皇可议”与“汝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中的“其”的含义相同。 B . 离宫别馆”与“举地千里,至今强”(《谏逐客书》)中的“治”含义相同。 C . “持爵禄之”与“人君当神器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的含义相同。 D . “人皆以斯极忠而五刑死”与“洎牧谗诛”(《六国论》)中的“被”“以”都表被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审时度势,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B . 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等。 C . 李斯的儿子娶了秦国公主,女儿嫁给了秦国公子,他认为自己位高权重,但不知该如何回报皇帝的恩情。 D . 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②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5. (5) 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对于李斯的看法与“俗议”之异。
  • 4.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清·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B . “七节攒成雪满盆”一句是说海棠如雪白,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 C . 颔联“出浴太真”“捧心西子”,运用典故,形容白海棠冰清玉洁、美丽至极。 D . 全诗情景交融,悲乐交织,似悲实乐,表达了作者对白海棠的喜爱赞美之情。
    2. (2) 《咏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作的一首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用白海棠来拟写林黛玉的,也有人说是拟写薛宝钗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5.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2. (2) 《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3. (3)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莱、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B .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C . 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D . 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本段介绍文字让人感受到了“诗与远方”的意味,请简要分析。
  • 7. (2023高一下·金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 ),引人入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①  , 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一波三折,(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②  ,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③ 。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 ),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宜宾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有人说: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上述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