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 /6.2 插秧歌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课课练

更新时间:2023-08-28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 . 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 .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 . 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 . 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二、小阅读-课内
  •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 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 (1) 第③段“生胝起茧”在文中的含义
    2. (2) 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 . 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年幼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成熟。 C . 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 . 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3. (3) 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
    4. (4) 依据文意,概括“给孩子”选择古诗词的原则和方法。
    5. (5) 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请以下面这首诗为例,简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节选)

    刘学簧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诗和杨诗都描绘了劳动场景,都洋溢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生活气息。 B . 刘诗前两句将农夫的动作描写和秧苗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生动逼真。 C . 杨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可见一家人不同分工。 D . 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借代“笠”和“蓑”,暗示插秧紧张和繁忙。
    2. (2)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1) 本诗的体裁是
    2. (2) 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 . “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 . “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 . 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3. (3) 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 (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插秧歌》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 . 《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 . 《插田歌》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 . 《插田歌》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 (2) 如果说《插秧歌》中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插田歌》中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结合诗句对《插田歌》中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1) 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 . 《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 .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 . “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2. (2)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 . 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 . 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 . 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3. (3) 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 .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 . 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 . 莳:移植。                        匝:遍;满。
    4. (4)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五、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的风,柔柔的,爽爽的,吻醒了滹沱河畔冬眠的田野。一簇簇,一片片,①  , 万亩油菜花汇成了金色花海、芬芳花海、醉美花海。我在花的海洋里踏浪,让春天的美点点滴滴渗透我的心灵。

    蜜蜂飞来,嗡嗡叫着,为油菜花吟诗;彩蝶飞来,展开双翅,② 。与来自全国的数万名游客一起观赏美景,真想拥抱花海、亲吻花海。我想变成一只小蜜蜂,钻进花蕊,细细品味油菜花的香味,聊以化解共和国老兵( )的乡愁。

    日渐中午,阳光洒下一片片碎金,流光溢彩的万亩花海,犹如大海腾起万顷金浪,又似金色的雾、金色的云。此时此刻,我的心舒展开翅膀,在金色的花海里飞翔……乡村振兴是一条广阔的金光大道,远方的风景将无限美好。

    播种油菜花,这是一个灿烂的开始,也是一个芬芳的开始,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眼前,一望无际的花海,金波荡漾、色彩缤纷,蜜蜂、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和煦的微风吹来阵阵浓郁的花香。游客漫步在田间小径,( )在花丛之中,老人在花海中寻找逝去的流金岁月,孩子们在花丛中与蜜蜂、彩蝶共舞。我不由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那首( )的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 (1)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神魂飞越   徜徉   脍炙人口 B . 魂牵梦萦   徜徉   脍炙人口 C . 神魂飞越   徘徊   有口皆碑 D . 魂牵梦萦   徘徊   有口皆碑
    2. (2) 以“日渐中午,阳光洒下一片片碎金,流光溢彩的万亩花海,犹如大海腾起万顷金浪,又似金色的雾、金色的云”句为例,谈谈比喻的相似性是如何体现的。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一般适逢寒露节气,是登山观红叶的好时节。此时,①,南方也秋意渐浓。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②。唐代杜牧的《山行》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即是赞美红叶。到了宋代,杨万里的《秋山》:“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③

六、微写作
  • 10.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现在一些中小学纷纷组建话剧社团,排演各种剧本,举办话剧节,兴起了一股热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看法。

    ②请从下列诗句中选取一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其画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③请以“起风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