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5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人皆有不...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二下·宝清期中)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安逸

    之事父      迩:近  ⑥君子于义    喻:比喻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也    端:萌芽,发端

    A . ①⑤ B . ②⑦ C . ③⑥ D . ④⑧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 小人喻于利 C . 小子何莫学夫《诗》 D .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3. 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 .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 . 知皆扩而充 C . 人皆有不忍人 D . 治天下可运掌上
  • 4. 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德

    A . 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B . 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C . 又闻君子其子也 D . 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 5. 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 . 《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倶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都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1. (1) 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 . “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 . “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 . 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结果。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 . 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 . 《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 . 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 .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 . 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 .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 .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 若火之始 , 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 观之                                 非之心 B . 无恻隐之心,人也                 有仲尼、墨翟之贤 C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             天子能荐人 D . 者也                                 其君者也
    3. (3)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 . 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 . 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 .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 ,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①③⑥ D . ④⑤⑥
    2. (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 .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 .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 .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 . 《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 . 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 (4)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四、语言运用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历史悠久、作家众多、作品丰富而著称于世的中国文学的深厚民族文化内蕴,远非主观的、简单的比较和一般的即可探寻完结。越是站在当代文化的制高点上鸟瞰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学,我们就越会发现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沉与厚重。

    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 )。因为从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上看,文学不是局限于文化之一隅的狭小门类,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它以语言为表现自己的载体,甚至其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的高度俯视中国文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它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化了的绵长悠远的中华民族史。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悟    评估    凝结 B . 体会    评估    凝缩 C . 体会    评论   凝结 D . 体悟    评论    凝缩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可以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 B . 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 C . 它可以被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 D . 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B . 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C .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D . 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体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五、语言表达
  • 10.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