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7 /7.1 短歌行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同步训...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基础过关)
  • 1.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月明星稀,乌鹊 B . 榆柳后檐 C . 吹笙 D . 周公吐哺,天下
  • 2.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解忧 B . 慨当 C . 不用,则纸帖之 D . 蒋氏观之,犹信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觉。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 . ④①③②⑤ B . ④⑤③②① C . ③②①④⑤ D . ③①②⑤④
  • 4. 下列命《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 . 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 . “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 . 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 5. 对《短歌行》中所用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式公仔

    远在美国芝加哥的女儿在电话里叮咛要做娘的去美国探望时,千万别忘记捎几个“黑头发黑眼情的中国式公仔”。女儿说的“中国式公仔”,实际上就是中国样式的布娃娃。女儿带着几分伤感告诉母亲:芝加哥有不少华人,也有老乡,但家里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中国人了。女儿说我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式公仔”在身边陪伴,摆在家里,抱着睡觉,这样就不会因为过于想念家乡和你们而伤心。

    黄妈妈想起以前给她买过很多,虽然是清一色的洋娃娃,女儿都爱不释手。只是上了初中,功课紧张,加上兴趣改变,玩旧的布娃娃都丢了。放下电话,黄妈妈的心里满是怜惜,又有说不出的滋味。

    女儿是八年前求学去的芝加哥。那一去,成了永远的异国人。硕士毕业后,嫁给一个大胡子美国佬。女儿结婚时,黄妈妈和老伴去过一次美国。女儿劝父母过来定居,黄妈妈放不下生养自己的地方,还有熟悉的亲朋好友,不愿长住芝加哥。

    由于忙于学业和工作,女儿一直没得闲生孩子。黄妈妈从心眼里夸女儿,她获得比一般女人多的知识,拥有了广阔的眼界和思想观念。但女儿毕竟也是女人身、中国心哪,也要生养哺育后代,也有游子远离家乡的情结。女儿小时候对布娃娃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就开心。现在,如此渴求中国式公仔,就是真正离开后思念的结果。

    为了女儿的要求,黄妈妈和老伴开始半年多的苦苦寻找。女儿来电的当晚,黄妈妈便兴冲冲地跑进家附近的商场。没想到,第一个回合便以失望告退:偌大一个商场,全是黄发碧眼的外国娃娃,甚至还有黑肤黑发的非洲娃娃,愣是没有一个女儿说的“黑发黑眼的中国式公仔”。黄妈妈不知疲倦地奔波到下一个商场,可惜也是失望而归。此后,黄妈妈发动亲人、朋友,跑遍了这个城市的商场,除了琳琅满目的清一色黄头发蓝眼睛洋娃娃,哪有黑发黑眼的中国布娃娃呢?有一次,乡下归来的朋友告诉她,郊区某个地方有会唱歌跳舞的中国娃娃。黄妈妈知道那里流行木偶文化,街头巷尾有类似的中国娃娃卖。就乘公交去了郊区,在一个角落里果真看到许多中国娃娃。遗憾的是,这些娃娃全是木头雕刻,只不过表面手绘着装、拼装活动手臂而已。虽然形态各异,终究是质地硬实的木头。黄妈妈差点落泪。

    离去女儿那里的日子越来越近,女儿小小的心愿都未遂,黄妈妈变得愈焦急,甚至打电话去一个玩具厂家,质问为什么只生产洋娃娃?人家说市场在外,产品要卖到国外。黄妈妈说为什么国内也有销售?人家说国内人图稀奇,喜欢洋娃娃啊!黄妈妈说我就喜欢中国娃娃。人家不耐烦地说,那是你个人的喜欢。等到特意去另一座城市寻找中国式公仔的侄子空手而返,黄妈妈彻底绝望。深深自责的黄妈妈,感叹着自己国度里竟然找不出一个纯粹本民族的布娃娃。终于,在黄妈妈决定带着歉意去美国的前夕,一个远在北方的同学,特快寄来几个黑头发黑眼睛的布娃娃。黄妈妈打开包裹一看,傻眼了:黑头发黑眼睛是真的,却是穿着和服的日本小人儿啊!

    带着深深的遗憾,黄妈妈和老伴飞往了芝加哥。

    女儿捧着母亲带来的一对黑发黑眼的中国式公仔,激动得泪流满面。肥肥胖胖、笑容满面的两个布娃娃,男的头顶红色瓜皮帽,女的扎着现两根红头绳,全都上穿红色夹棉袄、下穿绿色宽腿裤,虽然光着脚丫子,却是憨态可掬。女儿抱着布娃娃,听父母讲老家的故事,双手一直在布娃娃身上摩挲。女儿甚至背着美国老公,偷偷地对母亲说要是生个纯种的中国娃娃该有多好。女儿的意思,不是说美国老公不好,只是希望家里有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伙伴,可以说真真切切的中国话,心安理得地吃中国菜。

    异国的天空湛蓝如洗,高耸的西尔斯大厦隐约入眼。一对穿着中国服装的外国男女,从旁边滑稽地走过。女的身穿红色旗袍,脚穿白色球鞋,一蹦一跳。男的上穿黄色唐装,下穿黑色牛仔裤,脚穿拖鞋。女儿看着他们的打扮,叹了口气,低头抚弄心爱的中国式公仔。

    黄妈妈坐在女儿对面,瞧着女儿抱着布娃娃,忽忽地,有了流泪的感觉。

    女儿呵,你可知道,这是妈临行前夕,用自己的衣服给这些小娃娃缝的服装啊,只是鞋子实在没法做,只能让他们光着脚板!黄妈妈心想,女儿肯定不会知道这些,自己和老伴也商量过,永远都不要对女儿说起。就擦了擦眼睛,露出一丝慰藉的微笑。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小说的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细地写了黄妈妈寻找中国式公仔的过程,表明了公仔的来之不易,为后面写女儿对公仔的喜爱蓄势。 B . 小说的结尾安排合理,对前面的情节起到了释疑的作用,它解释了黄妈妈为什么是“深深的遗憾”却又带来了中国式公仔。 C . 小说运用了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塑造了一个有爱心、热爱家园、执着而又灵活善变的母亲。 D . 黄妈妈并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国式公仔,这揭示了一个现象:某些标志性的中国文化产品内供和外输出现了缺失。
    2. (2) 小说第九段描写了“一对穿着中国服装的外国男女”的画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 (3) “中国式公仔”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其闾 ,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 ,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 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闾:里巷的大门。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推刃:往来相杀。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闾

      旌:表彰

      B.原始而求其端

      原始:缘由

      C.介然自

      克:克制

      D.非谓抵罪触法

      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

      子亦有不利

      B.法可仇乎?

      安在不辱也?

      C.礼之所谓仇

      求人可使报秦 , 未得

      D.凡杀人义者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合“法”,批驳陈子昂提出的“既诛且旌”的奏议,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立性。 B . 第二段论述了“礼教”和“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礼与刑的实施都应当本着各自的原则,如果不遵照规范去执行,就会使天下人乃至后代无所适从。 C . 第三、四段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徐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法律规定行事,如果不讲是非曲直,“彼杀之,我乃杀之”,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法。 D . 文章结尾认为如果法律使用正确,就不存在亲亲相仇的问题;如果法律使用错误,造成错杀,子报父仇是应该的。而徐元庆服孝死义,合理也合法,当旌不当诛。
    4. (4) 用“/”给文中画横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②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四、诗歌阅读
  •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 , 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 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即杨绘,公元一零七四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④《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上片的第一句中的“望”字极具表现力,和第二句结合起来生动地表现了两位朋友将要分别,而两地又相距遥远的境况。“渺茫”表达的是距离的遥远,也是对前途的担忧。 B . “醉笑陪公三万场”大胆运用夸张手法。“三万场”以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与友人开怀痛饮的情景。 C . 下片写两人饯别的情景和感受,其语言节奏比上片略显缓慢,字里行间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 .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这首词风格豪放,语言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而豪迈的情怀,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