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中国人失...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家  脂抹粉

        拐弯

    miǎo 茫 jǐ 梁 kuāng 骗 wū 

  • 2.  解释下列词语。
    1. (1) 玄虚之至:
    2. (2) 前仆后继:
    3. (3) 不足为据:
    4. (4) 怀古伤今:
  • 3.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驳的观点是什么?
  • 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 5.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tǎng)  骗(kuàng) 梁(jǐ) B .  茫(miǎo)  悟(xǐn) 粉(zhī) C . 罩(lǒng)  杀(mǒ) 宰(xiàng) D .  慨叹(gài)  虚(xuán) 筋(gǔ)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 . “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 .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 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作者是,原名,字。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小说是。本文采用的论证方式,以批驳为突破口,采取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 8.  指出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1. (1)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2. (2)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3. (3)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4. (4)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1) 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 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2. (2) 选文的第②段和第③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3. (3) 文中的“状元宰相”“地底下”“中国的脊梁”各有什么含义?
    4. (4)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
  •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 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 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

    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 10个字)
    2. (2) 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 (3) 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 请简要说明理由。

      65 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 (4) 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 11. 综合探究。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欣赏,带动全员重温学过的古诗词,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上海复旦附中·16 岁女生武亦姝最后胜出。对于古诗文她是发自内心喜欢,中央民大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她站在那里

    气定神闲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材料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语文老师眼里,简直就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网友Q爱谁谁: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

    1. (1) 读完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2) 《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不失为一档好的节目,但仍有网友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