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6 /6.1 记念刘和珍君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

更新时间:2023-09-27 浏览次数: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对画线句子成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B .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 . 这是一个复句,由“虽……,而……”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D . 这是一组多重复句,第一重由“虽……,则……”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第二重由“虽……,而……”连接,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
  • 2.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比) C .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 .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 , 政治人脉极广。

    ②有意思的是,“谷歌地球”上演的13大惊人发现之一,克罗地亚心形岛的岛主本人一直没发现这座岛屿的外形居然呈完美的心形,直到很多在网上看到心形岛照片的人请求到岛上一游,他才恍然大悟

    ③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④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⑤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⑥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上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

    A . ①③⑥ B . ②③⑤ C . ①③④ D . ②⑤⑥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B . 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 C . 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D .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么?……”
  • 5.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仓皇失措 B . 戮穿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郑重其事 C . 通辑  轻率  伤疤  斩钉接铁  情随事迁 D . 吮血  欣幸  涅槃  光怪陆离  欲盖弥彰
  • 6. 填写在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这来的便是闰土。_______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_______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_______变作灰黄,_______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_______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A . 虽然   但   已经   而且   也 B . 即使   但   已经   尚且   又 C . 虽然   但是   已然   尚且   也 D . 即使   但是   已经   而且   又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本二: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秃头又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1. (1) 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 . 《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C .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D .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读者的感官调动起来。 B .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民众的精神状态。 C . 小说结构匀称单纯,从寂静开始,又归于寂静,如同一幕哑剧,沉默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无法呼吸,掩卷沉思。 D . 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3. (3) 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结合文本二分析这群“看客”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他塑造这群“看客”的意义何在?
    4. (4) 文本二开头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1. (1) 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 . 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的勇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 . 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而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 . 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既含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
    2. (2) 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 .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 . 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 . 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
    3. (3) 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9.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

    鲁迅

    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1. (1) 按要求完成下面填空。 

      ①“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这句中的“纸老虎”,意思是”。

      ②“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这句中的“苍皇”,现在写作“”。

      ③“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这句中的“急于事功”,可用另外的四字词语替代,这个词语是

    2. (2) 阅读下面课堂学习材料,按要求完成答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讨论理解柔石这一人物,出示了下面表格内容。

      柔石的“硬”与“迂”

      借钱办朝华社,承担繁重工作

      相信人们是好的,怀疑作者的“人心惟危”说

      朝华社倒闭,拼命译书还债

      和女性朋友同行保持距离

      从新学习,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

      学生甲不同意拆分理解柔石的“硬”与“迂”,并谈了如下理解与分析。

      柔石决定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坚信“只要学起来!”就能办到,这确实体现出“硬”劲,但此刻提醒他的是文学大师,“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鲁迅这样写,是把自己当陪衬,同时也是从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含蓄指出一个作家“使惯了刀”却要“耍棍”,这样“硬”来,理想的头还是会碰钉子。事实确实如此,柔石更好的作品,是他“转变”前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可见,柔石从新学习,要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这一事,不单单表现了他的“硬”,而是写出了他“硬”中“迂”。

      ①请认真阅读学生甲所谈内容,并从教师出示的表格内容中另选一件事,从学生甲的思考角度来分析柔石的“硬”与“迂”。

      ②学生乙认为文中所写“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比“硬和迂”更能体现柔石的思想性格。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具体说明。

    3. (3) 选文的最后部分从写柔石带出冯铿,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这部分中的三个“疑心”内容、最后一句话来说明。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1. (1)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A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 .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C .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 .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2. (2) 下列对文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B . “流言”指的是段政府污蔑请愿学生是暴徒,反动文人造谣说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C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中的“惨象”指的是刘和珍、杨德群等死难者被虐杀的情形。 D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对派的警告,又有对生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
    3. (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另一方面反动文人的舆论愚弄。 B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点明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爆发”,或“灭亡”。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鼓舞。重点强调沉默的结果必须是爆发。 C . 时间副词“已”和程度副词“尤”联用表示递进关系,表示流言更使作者愤慨。面对“惨象”和“流言”,作者内心是复杂的,有愤怒,有哀痛,也有几分无奈。 D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作者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慨,表达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为家?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 B . 卜白擅长写各种体裁的文章,而且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无所不包”,作者以此表现卜白文学才能卓越。 C . 卜白见那位女士之前不知所措,以事业为先拒绝,得知那位女士的丈夫为国捐躯后,爽快答应与之成婚,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 D . 文章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救场,表明卜白京剧造诣深厚,丰富了人物形象,且令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须臾”“君子不可不为”等文言词汇,又有“掉渣”“冒烟儿”等口语词汇,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B . “低头狠劲儿抽烟”“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大笔杆子们面对做战地记者这一差事的胆怯与慌乱,“大笔杆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 文章第二段对卜白外貌的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雪“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本文详写卜白在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则一笔带过,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3) 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文章也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本文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例如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所在部队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 (1)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2. (2)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深刻的含义是什么?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 . 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C . 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D . 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 . 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 .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 . 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3. (3) 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4. (4) 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 14.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二)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1.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B . 选文(一)中加点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C . 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D . 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的思想。
    2. (2) 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 (3) 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四、小阅读-课内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 . 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 . “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 . “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 . “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 16. 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 .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 . 《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 .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17. 下列词语不适合用来形容“刘和珍君”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 . 温和、和蔼 B . 执著、坚定追求新思想 C . “硬气”且“迂 ” D . 勇赴国难
  • 18. 《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1) 悲哀: 
    2. (2) 它们:
  • 20.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 21. 下列句子均出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请先判断一下句子的类型,然后解释其含意。
    1. (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 (2)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我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3)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五、选择题组
  •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____。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____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惨象,已使我____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____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自己的尸骸为证,她沉勇而友爱 B . 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C . 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也死掉了 D . 有杨德群君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她也死掉了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多疑            猜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B . 怀疑            猜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C . 多疑            推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D . 怀疑            推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下午便听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B . 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C . 下午便想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D .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 2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____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____是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屋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____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体味  忌惮  渺茫 B . 深味  不惮  渺茫 C . 深味  不惮  微茫 D . 体味  忌惮  微茫
    2. (2) 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表述恰当一项是(   )
      A . 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B . 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C .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D . —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 (3) 对画线句子成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B .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 . 这是一个复句,由“虽……,而……”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D . 这是一组多重复句,,第一重由“虽……,则……”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第二重由“虽……,而……”连接,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
六、情景默写
  • 24.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对“真的猛士”的评论:
    2. (2) 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  
    3. (3) 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
七、语言表达
  • 2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 26. 选出填入横线上恰当的词语。

    ①网络上(暴发/爆发)了大规模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造句热。

    ②数字化时代和以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对这个词特别在意?因为数字化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截然不同/天渊之别)。

    ③物业公司这次清理消防通道、排查水电线路消除隐患的做法,是(曲突徙薪/未雨绸缪)之举,得到了业主们的好评。

    ④虽然这种观点的确有些先见之明,但这种说法与整个《红楼梦》的生动形象和生活细节的逼真描绘作比较,就不免(黯然失色/相形见绌)了。

    ⑤虽然李师师的做法是出于好意,但客观上有可能导致(开门揖盗/引狼入室)的后果。

八、古代诗歌阅读
  • 2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高三十五书记

    杜甫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已朱绂 , 且得慰蹉跎。

    【注】 ①高三十五,高适,在族中同辈排第三十五。②主将,哥舒翰。高适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冬之际,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③朱绂(fú),指做官。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高适的年龄和创作,一“老”一“新”,体现了高适的老有所为。 B . 诗歌颈联中的“才子”写高适文物兼备的才华,“凯歌”指杜甫写作此诗以示祝贺。 C . 诗的尾联写诗人听闻高适已经做官,感到欣慰,“蹉跎”与首联的“老”相对应。 D . 诗作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对事实的追记和感慨,又有对所想象场景的描述。
    2. (2) 诗的颔联写到“美名”和“佳句”,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