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 /14.2 *荷塘月色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喜悦,都是“淡淡的”。

    A . 则   又   但是   /   才是   和 B . 而   /   但   而是   就是   还是 C . /   又   而   就是   是   或 D . 又   更   但   /   正是   或者
  • 2. 下列句子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 .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 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C . 太阳暗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 D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①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②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⑥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A . ⑥④①⑤②③ B . ①⑤⑥④③② C . ⑥①②⑤④③ D . ③④①⑤⑥②
  • 4.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mí)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啜着些白花,有(ē)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像闪电般,(chà)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à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mí)望      颤动 B . (ē)娜        点啜 C . (chà)时      缈茫 D . (mài)      婉然
  • 5.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②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 . ④②③①⑤⑥ B . ⑤①④②③⑥ C . ⑤③④①②⑥ D . ④①⑥③⑤②
  •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____是满月,天上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不能朗照,____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____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 . 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 . 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 . 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 . 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 7.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脉脉(mài)    动(zhàn)   凉(chéng)    独(chǔ)的妙(chù) B . 睡(hān)    参(cī)     袅(nà)      蓊郁郁(wěng) C . (zhuì)   影(qiàn)   皱(xié)       婀玲(fàn) D . 着(diàn)   羞(sè)     然(wǎn)      着步(dù)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8. (2023高一下·遵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茆,一个山茆,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有删改)

    材料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我”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材料二选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漫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材料一中的山带有拙朴、平常、黑乱、粗笨、憨小、浑浑沌沌、面目难识、内蕴明了等特点,虽有情味,却看不出个彻底。 C . 材料一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说不出。大自然有无穷奥秘,需要不断去读。 D .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平常的山,还是平时月下的荷塘,皆是因为作者投射了主观情感,才有了景物背后不一样的思考。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 B . 材料一中“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 C . 材料一中“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云的安详,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 D . 两则材料的叙述视角,都是以“我”为中心,都有“我”的感受,“我”的观察,这使得散文的条理脉胳清晰自然。
    3. (3) 材料一中,作者在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 (4) 材料一画横线部分的句子与材料二在语言特点上有相同之处。请赏析材料一画横线部分句子的语言特点。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文本二:

    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

    (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 . 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C . 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D . 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
    2. (2)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 B . 文本一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赋予了笔下荷塘动静相生的月夜景象,并且多处使用对比的技巧,创造了艺术审美空间。 C . 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 D . 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
    3. (3) 文本一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移植”可否互换呢?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4. (4) 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⑧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⑩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 (1) 第⑤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 B . “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的轻薄缥缈。 C . “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实感。 D . “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
    2. (2) 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 从全文来看,第⑧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池塘中缺荷的遗憾,为下文种荷、赏荷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于荷花的热切渴盼之情。 B . 第④至⑥段详写叶的生长过程,既表现了荷花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也引发出了下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C . 第⑨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荷花凋落的静美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表现作者对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 D .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真挚,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意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2. (2) 第⑧节写荷花,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联系文章做具体赏析。
    3. (3) 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到荷花,试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1)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的体裁为散文。 B . 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 C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了通感的修辞。 D . 这篇文章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2. (2) 文章第四段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3. (3) 请赏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13.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 (1) 下列加点字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留之际 B . 欲盖 C . 天大谎 D . 补过失
    2. (2)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A . 翠绿欲滴 B . 轻盈飘逸 C . 舒然展放 D . 高高耸立
    3. (3) 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喻  拟人  通感 B . 比喻  拟人  移就 C . 比喻  通感 D . 比喻  拟人  借代
    4. (4) 这一段描写荷花,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写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 . 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 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 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通感。
  • 14.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猗猗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要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辩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 (1) 下列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中的“流水”,写出月光的动态美。 B . “浮”写水汽在月下荷塘里弥漫,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之美。 C . “洗”写荷塘的洁白柔和、鲜艳欲滴,表现荷塘的纤尘不染。 D . “笼”与“轻纱”搭配,写出了叶子和花朦胧柔和的意味。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追求刹那的安宁心境。 B . 作者身处月下荷塘忆往怀旧,沉浸于往昔峥嵘岁月而自我陶醉。 C . 作者看着荷塘上田田的荷叶,于是生发了对江南的深深惦念之情。 D .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不愿意回到现实。
    3. (3)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的清香与高楼上的歌声,是由嗅觉向听觉的转移,实现了感官联动。 B .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二者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相似处。 C . “清香”与“歌声”同属于美好事物,意象叠加,扩大了意境的内涵。 D . 作者通过联想找到了两种事物的相通之处,烘托出环境的热闹和嘈杂。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 作者认为“独处的妙处”在于今晚可以心系美景、思接千载。 B . 第③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C . 第④段处处实写月色,贴切地表现了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D . 写月的投影时光影交错,荷塘在路灯的映衬下更显风姿绰约。
    5. (5)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增加了音韵美,使文气更舒展。 B . 文章将月色的描写与荷塘的描写结合起来,突出了邈远、壮阔、幽静之美。 C . 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始终从相同的角度描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D . 文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未发生相应的变化。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装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见到残荷,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对宏村产生了留恋之情。 B . 初中时的“我”,因为没有林妹妹聪明,所以无法理解林妹妹寄人篱下,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的痛楚。 C . 第④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蜻蜓和豆娘被荷塘满目的绿迷住,迟迟不肯离去的情态,衬托了荷塘的美丽。 D . 第⑥段先写荷叶可以煮成色、香、味、功效俱佳的荷叶粥,再写荷叶还可以用来包裹食物,别有风味。
    2.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3. (3) 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相比,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选择 简答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B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D . 像闪电般,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B .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要用科技战胜饥饿。 C .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 .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了那条被子。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并不接受“通感”这一手法。 B .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 . “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2) 下列古诗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点的一项是(   )
      A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 .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D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 . 《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并使用艺术手法对景色进行了极力摹写。 C . 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 . 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
    4.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六、小阅读-课内
  • 18. 对《荷塘月色》中“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 . 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 . 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七、语言表达
  • 19. 阅读下面文段,任意选择两句,标出所选择句子序号,然后对所选句子从语言文字、艺术手法、结构安排、情感思想表达等其中任何一方面进行批注。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②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④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地压着房檐

    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А.②④①⑤③⑥B.④②①③⑤⑥C.④②③①⑥⑤D.④②③⑥①⑤

  • 21. 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⑴此刻,她那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⑵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理由:

    2),理由:

八、微写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