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文,推断□内最适合填入的词语依序是(   )

    地坛的古园彷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 . 历尽沧桑/剥落/粉饰/纸醉金迷 B . 披星戴月/剥蚀/粉饰/玉砌雕栏 C . 历尽沧桑/剥蚀/淡褪/玉砌雕栏 D . 披星戴月/剥落/淡褪/纸醉金迷
  • 2.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心神恍惚       竟相生长      轰然坠地      骄阳高悬 B .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专心至志      急于求成 C . 坦然安卧        变换莫测      声名狼藉      恪守不渝 D . 淋漓尽致       猝然去世      窸窸窣窣      荡然无存
  • 3. 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 . 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 C . 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 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那么大。” B . 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C .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为了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D .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湖北恩施一处500米悬崖之上有一个小山村,崖顶一块名为“龙头石”的巨石见证了这个山村的苍桑巨变。 B . 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日,我市组织举行了全市后备干部选拔辨论赛。 C . 近日,市委书记以“恪守初心担使命,苦干实干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D . 眼前的这位老人神态安祥,慈眉善目,外人根本无法看得出他曾经经历过人生中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
  •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与地坛》(节选)
    A . 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 .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C .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 .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 . ②①③④⑥⑤ B . ②③①⑤④⑥ C . ⑤②④⑥①③ D . ⑤④②①③⑥
  • 8.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前,读有关青藏高原的文字,早就悠然神往;现在___________,更是觉得这壮美的山河让我的灵魂腾空而起,翩翩翱翔。

    ②奸臣当道的情况下,耿介直言,忠贞不贰的臣子,又有哪一个不是___________,危如累卵。

    ③从表象看,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的小说,但文本深处却是指向现代人生存的孤独与精神的___________。

    A . 身临其境  危在旦夕  迷惘 B . 设身处地  朝不保夕  迷茫 C . 身临其境  朝不保夕  迷惘 D . 设身处地  危在旦夕  迷茫
二、选择简答
  • 9. 阅读下面《我与地坛》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材料二: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走下山去熄灭着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另一面正是他在燃烧着布散烈烈朝辉爬上山巅之时。那一天,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

    但是,那不是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1. (1)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淡褪    ②散落    ③坍圮    ④剥蚀

      A . ③②①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④①③② D . ④②③①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他走下山去熄灭着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B .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C .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烈烈朝辉爬上山巅布散之时。 D .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在另一面正是他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3. (3) 材料二中用了四个“我”,你认为哪个“我”与其他三个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10.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④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二)

    ①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1. (1)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pǐ)            苍桑 B . (gèng)古        辩论 C . (cù)然            荒僻 D . (qǐ)求           余暇
    2. (2) 下列对文段(一)第②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等词,写出了地坛曾经的显赫。 B . 这里用“剥蚀”“淡褪”“坍圮”等词主要是为了表现地坛历史之悠久。 C . 文中荒芜冷落的地坛与失魂落魄的“我”像极了一对相怜相惜的老朋友。 D . 身处绝境中的作者正是在地坛里获得了参透生死、直面苦难的精神力量。
    3. (3) 文段(二)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因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宿命”一词表明作者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史铁生看来,相逢看似偶然却有着隐秘的必然联系。 B .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两个“世界”分别指让作者失落的社会现实和让作者内心宁静的精神家园。 C . 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在表现作者因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愿望的遗憾之情。 D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句,将“死”说成“节日”,体现出作者对“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领悟。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地坛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地位。 B . 第③段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既写出地坛历尽沧桑,又强化了地坛和“我”的关系。 C . 第⑤段作者大量引用自己小说中关于描写地坛“荒芜”景物的语句,意在表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才能。 D . 本文在描写景物和追忆往事中穿插了许多哲理性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能激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请简要赏析。
    4. (4)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有着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他是如何在地坛的引导下逐步走出人生困境的。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将地坛与母亲联系起来,总写“我”以前独自去地坛的行为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才”字更突出了“我”的悔悟之迟,对母亲的愧疚之深。 B . 第三段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坚忍。 C . 文章引用《合欢树》中的话,突出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 D . “我”总是独自去地坛,一开始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离世后才逐渐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厚重,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2. (2) 请从手法和含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3. (3) 文章结尾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 (1) 《我与地坛》中写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让人联想到的深意是(   )
      A . 地坛的古老 B . “我”的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 C . 地坛的遭遇 D . “我”的持久不变的不懈追求
    2. (2) 地坛带给作者一些生命的启迪,助其走出厄运的阴影。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哪些对生命的启迪?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 (3)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 1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通过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地坛》全文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
    2. (2) 简析文章第二段中四个“又是”的作用。
    3. (3) 赏析划波浪线的句子。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检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一边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

    “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了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地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面,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做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

    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地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儿比一会儿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天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上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天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天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呢?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片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天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叙述描写,刻画出小女孩和她哥哥两个不同性别的儿童形象,字里行间流露着兄妹情深。 B .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一个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引出下文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C . “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前后对比,思路推进,体现作者对人的命运的关注。 D . 最后一段谈到“救赎之路”难寻,而纵观全文,沉浸于地坛中的作者却不断获得心灵自我救赎的力量和希望。
    2. (2) 第五段开头写到:“无言是对的。”请联系上下文,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3. (3) 文章对弱智小女孩的两次“捡灯笼”情节的描写,引人入胜。试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结构角度进行赏析。
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本二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散文的文调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

    (节选自梁实秋《论散文》)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走向地坛去开启他的精神历险,母亲在家经受着精神的煎熬,为无法预测、无可避免的结果而焦虑、恐惧、愤怒与无助。 B . 文本一选择书写“看书或者想事”“摇着轮椅在园中慢走”等平凡的小事,真实生动,让读者捕捉到生命中真挚的情感。 C . 最后一段写园子空间的大,表现了母亲每次找儿子的实际难度,园子的空旷,投射出母亲寻找“我”时的迷茫和焦虑。 D . 母亲离去之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表达了我内心的失落惆怅和悔恨之情。
    2. (2) 下列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通篇采用粗线条的概述式的写法,选择母亲与我在地坛的生活片段,表现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 B .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使用比喻的修辞描写母亲找不到我时的孤独无助、茫然但执着的态度。 C . 文本一通过对比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表现母亲对我毫无保留的爱和我的悔、痛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D . 文本一回顾了“我”残疾之后的心路历程,通过贴切、朴实、真诚的语言突出了母爱,领悟到了母亲的伟大与苦难。
    3. (3) 请结合文本一赏析结尾划线的句子。
    4. (4) 假如你要向《散文评论》杂志推荐《我与地坛》一文,请你以“散文的美”为评析角度,结合文本二,列出你评论的要点。
五、选择题组
  • 1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 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 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   )
      A . 檐(yán)头    琉璃    淡褪    坍(tā)圮 B . 玉砌(qì)雕栏    苍幽    亘(gèng)古    弥(mí)漫 C . 阴(yīn)凉    撅(juē)一杈    捋(lǚ)着    祈(qí)祷 D . 竟相生长    窸窸(xiē)窣窣    瓢虫    坠(zhuì)地
    2. (2) 下列选项与“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B .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C .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D .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六、语言表达
  • 18. 有人评价史铁生的散文“如太阳迸发,却是冬季的中原,那种冷冽乃至苍白的阳光,打在脸上,令人焦灼”。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 19.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史铁生挣扎在残废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

  • 20. 仿照下面的一段话,以“大自然是美丽丰盈的,她赐予我们缤纷的色彩和无穷的启示”为开头,另写一段话。

    示例: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仿写:

  • 21.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七、命题作文
  •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实中的你,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跟母亲,跟身边所有关爱你的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

    请以“在那    ▲    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③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