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 /6.1 芣苢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课《芣苢》《...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芣苢(fú yǐ)拾(duō)场(pǔ) B . 袖子(lǚ)(jié)诗(fù) C . (xié)阴(yín)怜(rǔ) D . (yǎ)仓(lǐn)依(lài)
  • 2. 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 . 《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 .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D . 《插秧歌》一二两句中,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读完这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如在眼前。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 枕藉 推诿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B . 荏苒 脉搏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C . 孝悌 怠慢 贻人口实 迫不急待 D . 惭祚 斡旋 沽名钓誉 进退维谷
  • 4. 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 . 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 . “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 . 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 5. 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 . 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 .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 . 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 . 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 6.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①薄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之(选取)③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饥乏(赔偿)⑤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汝足精神(爱怜)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③④ D . ②⑤⑥
二、语用综合题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中五百年风物流转,天光云影,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种诵读有韵、赓续至今仍富活力的诗体____。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相合,让无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 )。在古人____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坚持点什么,尊重点什么。我认为,《诗经》不可丢弃,传统文化不能忘记。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____的经济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可是这是我们能做的对抗粗鄙文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能做的文化传承的方式。如果坚持学习且传播,在今后的山河岁月里,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每一部经典,____都会有你我每一次挑灯夜读的身影。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我们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B .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C .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D . 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B .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C .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D .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形式     余音绕梁     卓有成效     言外之意 B . 形式     一咏三叹     立竿见影     字里行间 C . 形势     一咏三叹     卓有成效     字里行间 D . 形势     余音绕梁     立竿见影     言外之意
三、语言表达
  • 8.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

    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 9. 请以“亲情”为开头,仿照例句再写两句话。

    例句: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

    仿写:亲情是

    亲情是

  • 10. 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四、古代诗歌阅读
  •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诗“田夫”两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 . 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鹅鸭,不能让它们进田“捣乱”。 C . 苏诗“三夜”两句,写在连日阴雨毁坏了打麦的场圃后,终于迎来天晴,乡邻们手举竹竿跳起舞来,十分喜悦。 D . 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了却收麦大事、关闭粮仓之后,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 (2) 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 1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1)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 . 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 . 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 (2)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13.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 . 《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 . 《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D . 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
    2. (2) 《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 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 . 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 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 .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 (2) 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15. 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 .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 . 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 .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 (2) 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