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做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做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徽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摘自《“理趣”说探源》,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指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一一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摘自《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 B . “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 . 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D . 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声律翰藻等表层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地位不高。 B . 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人诗,这样的表达体现了治不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 . 南宋张戒认为诗“贵含蓄”,指责苏轼审由“以议论作诗”的诗风,这与他对诗歌型北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 D . 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长珠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作诗的“理趣”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 B . “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 .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 .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结合材料二对严羽的认识进行反驳。
  • 2.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嘱咐

    孙犁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看见人家有爹,天天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注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该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梁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各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动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地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地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B . 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C . 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D . 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通过夫妻间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2. (2) 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B . 小说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着“嘱咐”来写的。 C . 标题体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了妻子深明大义、爱家更爱国的优秀品质。 D . 标题暗含人物的情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舍、祝福和胜利的期待,体现了妻子的家国情怀。
    3. (3) 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 , 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 , 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常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秦之枉,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 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上令A公卿列侯宗室B杂议C莫敢D难E独F窦婴争之G由此H与错有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系治,囚禁治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 .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 .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 .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 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还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 .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 .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 谋亦益解。

      ②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 (5)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 4.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罗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美鱼心。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 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 . 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 . 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 (2) 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 (1) 《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内容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 ”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2. (2) 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的“”就是对此事件产生的效果的概括。
    3. (3) 古代诗歌描写音乐常用“听声类形”的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变为有形的听觉联想。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6.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时间,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 ①____,坚持打卡,成为“忠粉”。批评者则认为这类短视频以“读书”之名行的是“娱乐”之实,算不上阅读。

           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是不是乐意接受,眼下短视频正②____,已经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新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占据公众的闲暇时间之多,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人群之广,都超过传统的报刊书籍。与特殊年代书籍等文化资源的紧缺不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书籍③____的时代,读书类短视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等,不是短短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为什么说“读书类短视频不能代替阅读本身”?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言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语言艺术的著作,阅读《红楼梦》能够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能力。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文中小丫头是如何巧妙说服薛姨妈的。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贾母因为大儿子要娶鸳鸯动怒,薛姨妈等人急忙回避了。等贾母发完火,又想找人说话,便命丫头们去请薛姨妈等人。薛姨妈不想去。小丫头道:“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只当疼我们罢。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不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