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课课练

更新时间:2023-09-10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文,推断□内最适合填入的词语依序是(   )

    地坛的古园彷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 . 历尽沧桑/剥落/粉饰/纸醉金迷 B . 披星戴月/剥蚀/粉饰/玉砌雕栏 C . 历尽沧桑/剥蚀/淡褪/玉砌雕栏 D . 披星戴月/剥落/淡褪/纸醉金迷
  •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与地坛》是有口皆碑的好散文,其丰沛的力度,使所有读过的人都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在那苍凉的底色下埋藏的正是对人生入木三分的认识。

    A . 有口皆碑 B . 丰沛 C . 旷日持久 D . 入木三分
  • 3. 下列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A . 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园子里待太久,怕儿子想不开,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地活着。 B . “不想让我发觉”是因为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与苦闷,她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维护着他的自尊。 C . “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一方面写出母亲的视力不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 D . “我”看见母亲而没有喊她,是出于男孩子的倔强和羞涩,是缘于那时尚不懂得体谅深爱“我”的母亲。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将地坛与母亲联系起来,总写“我”以前独自去地坛的行为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才”字更突出了“我”的悔悟之迟,对母亲的愧疚之深。 B . 第三段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坚忍。 C . 文章引用《合欢树》中的话,突出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 D . “我”总是独自去地坛,一开始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离世后才逐渐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厚重,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2. (2) 下列关于《我与地坛(节选)》的人文价值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完美,要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B . 世界上的人和物千差万别,“残疾”也可以造就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C . 所有的人都会有孤独、痛苦,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 D . 感悟人生,识破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态健康。
    3. (3) 请从手法和含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4. (4) 文章结尾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因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宿命”一词表明作者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史铁生看来,相逢看似偶然却有着隐秘的必然联系。 B .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两个“世界”分别指让作者失落的社会现实和让作者内心宁静的精神家园。 C . 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在表现作者因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愿望的遗憾之情。 D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句,将“死”说成“节日”,体现出作者对“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领悟。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地坛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地位。 B . 第③段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既写出地坛历尽沧桑,又强化了地坛和“我”的关系。 C . 第⑤段作者大量引用自己小说中关于描写地坛“荒芜”景物的语句,意在表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才能。 D . 本文在描写景物和追忆往事中穿插了许多哲理性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能激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请简要赏析。
    4. (4)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有着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他是如何在地坛的引导下逐步走出人生困境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⑦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⑧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 . 第④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 . 第④段中,作者以一篇小说中的描写,反映自己两条腿残废后最初几年的境遇,借古园的荒芜沉寂来映衬自己当时苦闷迷惘的心境。 D . 文章多次强调母亲“知道”,这与“不知道”两相对照,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充分理解以及母亲内心矛盾纠结的心理。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的文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把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隐含着作者对生命、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和看法。 B . 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地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C . 第⑥段中画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D . 文章用第三人称指称母亲,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母亲的疏远,而是出于理性而抑制自己的感情,对事实进行客观、冷静的描述。
    3. (3) 作者赋予地坛这个古老皇家园林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 (4)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____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地④____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知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A . ①缕缕    ②潺潺     ③呆     ④一溜 B . ①阵阵    ②脉脉     ③耗     ④一片 C . ①缕缕    ②脉脉     ③耗     ④一溜 D . ①阵阵    ②潺潺     ③呆     ④一片
    2. (2) 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 (3) 《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
四、选择 简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____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大约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____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坐落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弥漫 B . 坐落    魂不守舍    亘古不变    弥散 C . 矗立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    弥散 D . 矗立    魂不守舍    一成不变    弥漫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腐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B . 大约四百多年里,它一面腐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C .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D . 大约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3. (3)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
  • 9. 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有勤,

    有勤,

六、微写作
  • 10. 有一位哲人说:“别怕哭泣,泪水会让人生有别样的意义。”在成长的道路上,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用动情的笔触写下来。

    要求:①主旨集中,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②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③结构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④35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