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3七下·清远期末) 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不管茶商们从运量、运费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都首选大运河,将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地区。这一史实直接表明大( )
    A . 带动了沿岸城镇兴起 B . 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 C . 强化了对南方的统治 D . 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
  • 2. (2024七下·孝南期末) 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
    A .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 .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 . 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 . 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 3. (2024七下·潮阳期末) 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深厚的元勋功臣加上“平章事”“同三品”名号,或给予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名号,使他们可以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唐太宗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 )
    A . 保持官员队伍的活力 B . 增加决策阶层的经验 C . 保障行政决策的正确 D . 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
  • 4. (2023七下·清远期末) 如图所示内容反映唐朝( )
    图 曲辕犁 图 骑驼乐舞俑   图 女子骑马雕塑
    A . 农业发展 B . 经济繁荣 C . 文化发达 D . 盛世气象
  • 5. (2023七下·清远期末) 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和亲”,这些“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朝提出请求,并主动派道使者甚至由首领亲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该现象( )
    A . 实现了唐朝边疆的完全统一 B . 根本上解决了唐朝的民族矛盾 C . 反映了唐朝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 . 避免了唐朝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 6. (2023七下·清远期末)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常与百姓聊天说故事,写了诗就念给老婆婆听,如果听不懂就修改,直到老婆婆能够理解,他的诗被写在学校、画舫和庙宇的壁上。一位歌女曾对客人说“你不要以为我只是个卖歌跳舞的女孩,我会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呢!”这体现出( )
    A .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B . 唐代社会文学底蕴较好 C . 《长恨歌》一诗家喻户晓 D . 他的诗社会普及率较高
  • 7. (2023七下·清远期末)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曾辐射到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 龙门石窟 B . 敦煌壁画 C . 唐招提寺 D . 唐蕃会盟碑
  • 8. (2023七下·清远期末) 史思明(703-761年)玉册为汉白玉质见下图,共有44枚,出土于北京丰台史思明慕。简文中有“昭武皇帝崩于洛阳宫王芝”和“帝朝义幸乃因心亲惟口口”字样。推知玉册为史朝义为其父史思明所作。该玉册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 )

    A . 贞观之治 B . 开元盛世 C . 安史之乱 D . 康乾盛世
  • 9.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边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A . 隋朝灭亡重文轻武 B . 隋朝灭亡五代十国 C .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D . 安史之乱重文轻武
  • 10. (2023七下·清远期末)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关于题图货币演变的说法比较恰当的是( )
    (a)秦统一货币 (b)唐开元通宝 (c)北宋交子
    A . 由自然形成向人工制作演变 B . 由手工制作发展为机器制造 C . 在金属货币流通中出现纸币 D . 在流通中纸币多于金属货币
  • 11. (2024七下·潮阳期末)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 . 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 B .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 调整了人才选拔范围
  • 12. (2024七下·徐闻期末)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 . 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 . 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 . 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 . 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 13.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 .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 14. (2023七下·清远期末) 青岛市某中学拟举办“读懂宋朝”历史成就展。据下面图片判断,展示的主题是(  )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纸币“会子”制版拓片  市舶司遗址  货郎图(局部)
    A . 宋朝繁荣的商业贸易 B . 南宋突出的科学技术 C . 宋朝发达的中外交通 D . 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
  • 15. (2024七下·大丰期中) 忽必烈在《中统建元用》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制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材料体现了他(   )
    A . 放弃蒙古民族文化 B . 推动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C .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 . 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 16. (2023七下·清远期末) 下图所示横线上空缺的标题应是( )                                 

    第六章____

    第二节州郡时代——魏晋南北朝时……(131)

    第三节道路时代——隋唐五代商宋时期……(136)

    第四节行省时代——元明清时期……(147)

    A . 经济制度变迁 B . 古代民族交融 C . 全国驿站布局 D . 历代政区沿革
  • 17.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追述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普通人家宴请宾客,只要掏钱就能请到操办宴会的“四局”上门服务,“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主人)不用费力”。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当时( )
    A .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 饮食服务业繁荣 C . 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 . 社会流动的频繁
  • 18. (2023七下·清远期末)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币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由此可见,中国的印刷术(   )
    A .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B .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 . 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D . 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 19.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明神宗要修慈庆、慈宁两宫以取悦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却言:“治国之道,节用为先。”随后,明神宗又要征用光禄寺金修两宫,被张居正以“窃惟财赋有限,费用无穷,积贮空虚,民膏罄竭”劝阻。这表明当时( )
    A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 中央财政枯竭 C . 相权严重制约皇权 D . 内阁权势较大
  • 20.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明成祖永乐年间的一幅绢本设色绘画作品,以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贡“麒麟”为据,描绘了榜葛刺进贡麒麟时的场景。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和下列哪个事件有关( )
    A . 班超出使西域 B . 鉴真东渡日本 C . 玄奘西行天竺 D . 郑和七下西洋
  • 21.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明朝江南市镇在浓重的商品风气中,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能展现自身财力和成就,也能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材料旨在说明明朝江南市镇( )
    A . 出现了专业化的行业分工 B . 因工商业自然聚集而形成 C . 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 D . 富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
  • 22. (2023·海阳期末) 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 . 均田免赋 B . 八股取士 C . 均田制 D . 井田制
  • 23. (2023七下·清远期末)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仪式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确认人选报朝廷批准。这一规定旨在( )
    A . 解决西藏佛教教派之间的矛盾 B . 确立藏人治藏的管理原则 C . 明确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D .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24.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明中叶以后,市民力量日益强大。有些城市的“市豪”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在清代,也有不少富商通过“捐纳”得官,由大商人转化为官僚地主。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市豪”富商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B . “市豪”富商占据工商业主导地位 C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革新了社会结构 D . “市豪”富商与封建势力勾结力量壮大
  • 25.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清代雍正帝曾对军机处做出规定:“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得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这表明( )
    A . 汉族军机大臣被排斥 B . 军机处的效率提高 C . 军机权力受制于皇权 D . 满汉大臣矛盾尖锐
  • 26. (2023七下·清远期末) 蒋廷黻指出:“到了19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威丰年间的中国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案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露的西方世界。”材料强调当时的中国( )
    A .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B . 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C . 皇权膨胀文化专制 D . 观念陈旧盲目自大
  • 27.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清朝雍正元年规定各省赴海贸易商船必须在大梳上截一半“各照省份油饰”,江南用青油漆饰,浙江用白油漆饰,福建用绿油漆饰,广东用红油漆饰,然后须经查验无误,方得放行。这说明当时( )
    A . 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 . 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C . 政府全面开放沿海对外贸易 D . 各省外贸产品品种差异较大
  • 28.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明清时期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据此可知,造成明清海权弱化的深层次原因是( )
    A . 重农抑商政策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边疆危机的出现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29.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奥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民族关系的和谐 B . 社会的急剧转型 C . 西方科技的传入 D . 国家力量的支持
  • 30. (2023七下·清远期末) 毛泽东提出,《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如果“当作历史来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 )
    A . 民族关系的紧张 B . 封建社会的衰落 C . 科举制度的结束 D . 君主专制的崩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6分,共4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 31. (2023七下·清远期末) 以诗人史,以诗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贞观服右治,开庭辩视听。

    ②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

    ③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滥奈良城。(现代·郭沫若)

    ④幕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

    ⑤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唐·王维)

    ⑥万古昆仑乌不穿,孤僧策杖拨云烟。(现代·冯其庸)

    ⑦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⑧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姚合)

    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唐·杜甫)

    1. (1) 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2. (2) 请任选上面材料中至少两句相互关联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示例]诗句:②④。主题:唐朝民族交融(融合、交往)。

      论述:②反映的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后,西藏风俗习惯趋同大唐,体现民族交往及融合。④反映的是唐朝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断交融。

  • 32. (2023七下·清远期末)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和平交往是人类文明交流与交融的主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加坡发现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出水的唐长沙窑瓷碗

    广府是所有对华贸易的阿拉伯商人船队的港口和货物集散地。

    ——《苏菜曼东游记》

    (注:《苏莱曼东游记》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阿拉伯商人游中国、印度所写的游记)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杨久炎等《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广州对外贸易港口地位的变化。
    3.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哪一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 33. (2023七下·清远期末)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轨迹,表现出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而且显得有些稚抽,骆驼蹄子与马蹄无异,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似乎是对骆驼并不十分了解。唐代胡人牵引载货骆驼如同是,经地义的造型选择,把它和对外交往、交通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骆驼形象塑造越多、制作更为生动,显然是在向住、猎奇后的创作。骆驼作为一中符号,象征着当时“丝绸之路”的兴盛,勾画出“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美妙图景。

    ——摘编自齐东方《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材料二: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由于北方被金朝占领,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成为闻名世界的三大对外贸港口。据统计,与南宋通商的国家达到50多个,中国贸易海船不仅到达朝鲜、日本和南洋各国,还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的海外贸易以偷出瓷器、丝织品为主。因此,人们称当时海外贸易之路为“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北京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资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艺术作品中骆驼形象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丝绸之路的新发展。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对外交往方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 (4) 古老的丝细之路已成为历史,新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请你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