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9-12 浏览次数: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 20 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

    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 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 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 .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D .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 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C . 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 .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 )
      A . 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B .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 .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 .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4. (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 2.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

    遥远的回响
    吕新

    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

    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 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立。

    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 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 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①并非它们的本意 , 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

    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 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②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

    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霉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说,因为眼 见到的景象更甚于对于空气的计较或忽略。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③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

    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于人心人性,后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是什么时候从生活中惊飞远走,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 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 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

    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 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 其中的层次陡然多重多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

    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

    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部分,讲述晋商转身与退场,他们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淡没,引出后文空寂院落留存,也与标题相呼应。 B . 三四两段并行推进,道出“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呈现出一种社会发展与时光推移的时空交错感。 C . 晋商故事传说“更广为人知”,院落迎来“各个方向的人”,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 D . 今人在谈论晋商所拥有的品行时表现出来的形神不一,体现了人们在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本意”意为:物若有感亦不愿枯朽,但时间永驶向前,岁月磋磨无法违抗。 B . 句子②中不要留下“遗憾”,是参观者的心态展现,远道而来参观力求不遗漏景点。 C . 句子③使上下文的承接更加紧密,同时引人思考,增添了晋商院落所包孕的深沉 内涵。 D . 句子④揭示了时代变迁带来的人性的复杂,暗含在晋商院落却未能传承晋商精神 之意。
    3. (3) 本文标题“遥远的回响”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丰富意蕴。
    4. (4) “光影翰墨”栏目组要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讨论,第一组展现的主题为“遗忘·呼唤·冲突”,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老宅”。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根据主题写出 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 3.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称子。 至里克杀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晋,《春秋》之同姓也。 骊姬一谋而三君②死之,天下之所共痛也。 本其所为为之者,蔽于所欲得位而不见其难也。 《春秋》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辞,徒.言君之子而已。 若谓奚齐曰: 嘻嘻! 为大国君之子,富贵足矣,何必以兄之位为欲居之,以至此乎云尔。 录所痛之辞也。 故痛之中有痛,无罪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齐、卓子是也。

    (节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材料二:

    二十六年,献公卒。 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 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废,焉用死? ”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 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 ?虽死,焉避之? ”杀奚齐、卓子及骊姬①,而请君于秦。 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 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 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 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 人实有之,我以缴幸,人就信我 ,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 ”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粱,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 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亡人何国之与有 ?君实有郡县,且入河外列城五。 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者。 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

    公子絷反,致命穆公。 穆公曰:“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    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 , 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

    (节选自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注】①骊姬:晋献公宠妃,奚齐之母,陷害太子申生,致使曰生自杀。 ②三君:指申生、奚齐、卓子三位公子。

    1. (1)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若求置 A 晋君 B 而载之 C 置仁 D 不亦可乎 E 君若求置 F 晋君 G 以成名 H 于天下 I 则不如置 J 不仁以猾其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疾,指忧虑、忧愁,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斧楫普文之事》)中的“疾”字词义相同。 B . 徒,指只、只是,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徒”字词义不相同。 C . 孺子,指幼儿、儿童,也可以指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在本文申指的是后者。 D .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庶人无庙等,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献公去世后,里克打算杀掉奚齐,事先去探询荀息的态度,荀息表达了自己忠诚于国君的观点,表示要为奚齐而死,不会随从作乱。 B . 公子夷吾见到前来吊慰的秦公子絷后,首先主动提出回国继位,请求秦国帮忙,答应给秦国献上城池、黄金等,愿意为秦君效劳。 C . 公子重耳接受舅父看法,认为自己逃亡在外,对国人来说谈不上仁德,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拒绝秦公子絷发出的回国继位的邀请。 D . 董仲舒认为三君之死的责任在骊姬身上,奚齐则是无罪的,但是奚齐受了蒙蔽,所以奚齐虽然做过国君,《春秋》中不称他君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 ?虽死,焉避之? ②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5. (5) 在和公子奚齐、公子夷吾的比较中,可看出公子重耳有着怎样的“仁德” 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园子里的亭子草木新发,可是风雨不断地摧残花草,让人很是怨恨,因而诗人游 园的心情也很受影响。 B . 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茂密和芍药盛开的景象,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 . 颈联“无巡”指喝酒没有次序,“更无巡”三字,表达出诗人高涨的激情,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一时间忘记了贬谪的痛苦。 D . 尾联写道路上游人如织,满是沉醉忘归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住处,心中充满喜悦却无人能知。
    2. (2)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 (1)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因为“,处众人之所恶”,所以老子认为其“”。
    2. (2)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正义、仁义积聚所得,并不是偶然得来的句子是:“

      __”。  

    3. (3) 《中庸》认为天命就是人仁慈的本性,而喜怒哀乐等人的情感表现时,应“ ”;

      人的自然情感达到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 I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____,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 腰封上再有几位名人“倾情推荐”,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①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②原因有很多。比如,③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④读者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好比海底捞月,难度很大。⑤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的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⑥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 3 个月左右。

    ⑦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 3 个月,⑧如果少人问津,尽管内容如何, 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书店的书架上,同样频频上演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____。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 , 或者和他亲吻,好像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高,为了高而能下,为了高而不忘本。 

    1. (1) 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
    2. (2) 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说说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 分)
  • 8. (2023高三上·连云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继贵州“村 BA”火出圈之后,贵州“村超”也火遍全网,且热度不减。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串问号,是偶“燃”还是必“燃”?有人认为它是借了时代东风,搭上了流量的“顺 风车”,纯属偶然;有人认为它得益于“接地气”,是乡村文化的沉淀,找到了独一无二 的乡村故事和打开乡村文化振兴之门的钥匙,有其必然性。事物发展看似偶然,但往往有 其必然性。世间万物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