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年份 |
货物 |
甲 |
乙 |
丙 |
丁 |
1871~1873 |
2.8 |
30.2 |
0.9 |
0.9 |
|
1881~1883 |
5 |
22.8 |
0 |
1.1 |
|
1891~1893 |
14.6 |
20.5 |
5.9 |
1.8 |
|
1901~1903 |
18.6 |
19.7 |
4.2 |
1.7 |
|
1909~1911 |
12.8 |
16.7 |
4.8 |
3.0 |
|
1919~1921 |
9.6 |
18.4 |
2.4 |
5.0 |
1894年 |
1913年 |
1920年 |
1936年(不包括东北) |
|
产业资本 |
2.28 |
11.64 |
14.84 |
21.36 |
商业资本 |
74.89 |
67.30 |
58.87 |
50.55 |
金融业资本 |
22.83 |
21.06 |
26 |
28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