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常谈》第十二...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4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填空
  • 1.  填空
    1. (1) 后人把种种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北宋太原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歌谣,成为一书,题作《》。
    2. (2) 汉乐府的声调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和“”。
    3. (3) 汉乐府以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最多。
    4. (4) 东汉时候,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像班固《》。
    5. (5) 到,试验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
    6. (6) 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两兄弟用旧题,改作新词。
    7. (7) 魏代的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他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的五言诗。
    8. (8) 晋代诗渐渐化、化,就中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
    9. (9) 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是,他的诗是的,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10. (10) 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也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用,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
  • 2.  填空
    1. (1) 到了宋代,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
    2. (2)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称为;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诗也变了格调。
    3. (3) 绝句是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
    4. (4)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5. (5) 古文家,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押险韵,铺张描写,
    6. (6) 晚唐诗向来推、为大家。他们集中力量在上,精巧,对偶整切。
    7. (7) 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化。
    8. (8) 将禅理大量的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把化发展到了极致。
    9. (9) 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诗的境界更狭窄了。
    10. (10) 南宋的三大诗家、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诗派变化出来的。
  • 3.  填空
    1. (1) 陆游作诗也重,轻“藻绘”,所谓“”。他的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尤为擅长。
    2. (2) 向来论诗推尊唐以前的是诗的正宗,七言歌行及近体以(朝代)为正宗。宋诗多,又一味刻画,多用,拗折声调。
二、综合题
  • 4. 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 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读唐诗】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一-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1. (1) 《江雪》的体裁是____。
      A . 五言绝句 B . 五言律诗 C . 五言古体诗 D . 五言乐府
    2. (2) 《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 (1) 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2. (2) 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积累
  • 6. 下面是“诗风梳理”卡片内容,请在横线处填写正确的汉字及文句。                                                                                                                                                       

    诗词卡片

    名目

    诗词溯____源

    内容

    起源

    《诗经》《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之源,而词源于隋唐,盛于

    宋,是诗乐的进一步融合。

    演变

    从汉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至唐诗宋词,中国诗源远流长。从自由的古体诗到受格律限制的近体诗,中国古典诗体不断演变。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风并驾齐驱,(chuí)②____范后世。

    评述

    诗词歌赋,摇曳多姿,流派各异,名家(bèi)③____出,成就卓著,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感悟: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使人雅志,读诗可以使人内外兼修,是通往“君子”之路。所谓④“____,____。”

    1. (1) ①处“溯”的正确意思是( )
      A . 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B . 追求根源或回想
    2. (2) 请在②③处填入正确的汉字。
五、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的“折”与乙诗的“搔”都是动作描写,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波动。 B . 甲诗“馨香盈怀袖”中的“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着花枝,站立了很久。 C . 乙诗的颔联运用移情手法,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D . 甲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 (2) 这两首诗都以写景开篇,都描绘草木茂盛之景,但目的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8. 诗歌鉴赏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①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②遗:赠。③旧乡:故乡。④同心:指夫妻。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B . 三四句通过思妇自问自答,感情由前两句的欢乐一下子转向悲哀,令人叹惋。 C . 五六两句通过“旧乡”“长路”来表现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孤单、忧愁与怅惘。 D . 最后两句写夫妻两人互表决心,即使分隔两地,也要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令人感动。
  •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A .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 . 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飞动的情景,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练和纯熟。 C . “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不远,表现出了织女内心的高兴与激动。 D . “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牛郎却只能含情脉脉地对视而不能对话。
  • 10. 阅读杜甫的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①幕府:杜甫当时所在的严武幕府。井梧:梧桐。②:江城:指成都。③永夜:整夜。④风尘荏苒:谓战乱已久。⑤伶俜:流离失所。【杜甫《宿府》《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杜甫《宿府》《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十年事:杜甫从安史之乱流离奔走,到此时正是十年。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 (1) 甲、乙两诗都写于广德二年(764),甲诗中“永夜角声悲自语”与乙诗中相对应的一句是:
    2. (2) 下列对甲、乙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首诗都写于同一年,但乙诗写作时间早于甲诗。 B . 乙诗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了个人怀抱。 C . 甲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感情,及怀才不遇的心绪。 D . 甲乙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怨恨及对亲人的思念。
    3. (3)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甲诗首联是怎样来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的。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B . 诗的开篇以“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C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荒凉寂静、人迹皆无的凄清氛围。 D . 全诗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一位征战多年的老兵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2. (2) 请你发挥想象,描写老兵“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的画面。
六、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蒋勋的《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喜欢诗,喜欢与诗相伴的时光。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人生逆旅,多读几首美好的诗,连精神都饱满明亮了。“加餐饭”是多么的重要啊。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注释】上言加餐饭:语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亲人的书信前面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后面是说经常思念不已。

    1. (1) 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请结合⑧~⑮段,简要概括“我”在哪些生活情境中“听诗”。

      我在 听诗;

      我在 听诗

      我在听诗

    2. (2) 请揣摩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①“加餐饭”是多么的重要啊。

      ②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

    3. (3) 作者在第⑫段中写道“有诗,就没有了惩罚”,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是为什么。
    4. (4)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会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例: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浅唱低吟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

    5. (5) 文章中“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小州找了一首苏轼外放冷遇时写的诗词《水调歌头》,你能帮小州说说苏轼在诗词中得到救赎了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3.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古诗词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是最高的,他讲究平仄和韵律。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中国古诗的声韵之美,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吟读,“与诗人相遇”,通过译读,“与诗人同行”,通过背读,“品诗人笔法”,通过说读,“对诗人说话”。通过这样的诵读,才能尽可能的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的障碍,进行着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以此荡涤灵魂,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完善。

    文本二:一首诗词,表面上看是一个作家写的,但往往汇聚了一个时代、一个行业许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苏东坡《水调歌头》开头有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实际上,这两句词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李白又是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变化而来的。再往上追溯,这也不是张若虚的创造。苏东坡的这两句词,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后继、反复提炼,汇聚了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

    许多诗词经典,是在传承前人基础上的创造革新。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名家名作,背诵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为其中的积淀深厚。同时,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遭遇、具体的写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做一些广泛的联想、深入的思考。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是柳宗元的心灵世界。柳宗元当年考取进士后,雄心满满,参加了一个政治革新集团。唐宪宗上台后启用亲信官僚,革新集团的领袖王伾、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个主要成员被贬往荒僻的地方,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江雪》即是作者“哀”与“怒”的具体表达。柳宗元要借此宣誓,我不怕严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文本三: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他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歌样式以四言为主。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新体诗——《楚辞》,句式长短不一,句式层次错落,诗歌样式为杂言。《诗经》与《离骚》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源头。

    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题材在汉代虽然继续沿用,但受经学的影响,已像化,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西汉乐府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它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活力。在民间、在文人中,都展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日益摆脱经学影响,获得独立发展,开始进入自觉时代,诗人开始言志抒情,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南朝山水诗在谢灵运手上大放光芒,诗人鲍照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法、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B . 只要通过诵读古诗词,就一定能够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存在的障碍。 C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现苏东坡的才华。也汇聚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 D . 文本二引用柳宗元的事例充分论证了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 E . 汉代一直沿用着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五言,但这种诗歌样式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2. (2) 阅读文本三,简要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历程。
    3. (3) 请你联系上述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代诗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