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 地区 | 概述 |
独立型藩镇 | 河朔地区 | 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 |
防遇型藩镇 | 中原地区 | 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 |
防御型藩镇 | 西北边地 | 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 |
财源型藩镇 | 江淮流域 | 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 |
材料一: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一:西汉学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主要由太学和地方官学构成。…同时,官学又不能满足广大求学者的需要,因此放宽了对民间办学的限制,使得私学教育在西汉民间迅速发展。伏生、高堂生、吴章、翟宣、董仲舒等人都是著名的私学大师。
——摘编自王建军《中国救育史新编》
材料二: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前期的书院多为私学,至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理学大儒倚重书院讲学,传播学派思想。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时期,书院兴建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泛,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南宋后期,理学书院牧有模式被官方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也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此外,宋代书院还创立了书院会讲制度,这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创新,大大活跃了书院的学术空气。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头绪纷杂,内容丰富,下表列出了相关片段。
东汉末年 | 否定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以及夫妻间不拘礼法的言论和行为,颇行于世。 |
东晋 | 道救理论家葛洪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
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字,充满了清丽柔美、空灵飘速之气。 | |
前秦 | 苻坚不但对西城诸胡要“示以中国之成,导以王化之法”,而且把东晋也称作“未宾王化”的一隅之地。 |
南朝 | 梁朝释僧顺更讲:“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要柔,备有六晓之美”。 |
南方佛教则重视般若等阐述佛理的经典。 | |
北朝 | 北方佛教流行的是以修福事功又简便易行的禅宗、律学和净土等宗派。 |
乐府《折杨柳歌辞》:“我是房家儿,不解汉儿歌。” | |
北方的诗豪放悲凉,魏碑质朴道劲。 | |
北魏孝文帝和他弟弟元疆皆能七步赋诗,而且韵义俱佳。 | |
西魏北周时期,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装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骁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 |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论明确。)
材料 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一斛麦达万二千钱”。…宋朝经常颁布劝农种麦诏令,乾道八年(1172)九月壬申孝宗再次颁旨:今年是五谷丰登之年,趁着秋天的好收成,要让农民多做存储准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现在就要准备好种麦的事宜。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作为天下表率。……“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种麦之利,独归客户”,种麦可以使“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政府的这一农政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之下,刺激了广大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地方官也大多能秉承朝廷的旨意,认真推广种麦。
——摘编自《宋朝的农业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一南方种麦、推广稻麦两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