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1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官室。”这表明( )
    A . 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 B . 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 C . 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 D . 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
  • 2. (2023高二下·黄山期末) 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 )
    A . 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 B . 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 .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 . 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
  • 3.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 . 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C . 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 . 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
  • 4.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 )
    A . 反映出诸子百家思想渐趋统一 B . 表明法家已居于社会主流地位 C . 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D . 表达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愿望
  • 5.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秦始皇采用“五德始终说”(即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来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尚黑”。这一做法( )
    A . 旨在弘扬唯物主义思想 B . 为其统治涂上神秘色彩 C . 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 . 造成了民众的愚昧落后
  • 6.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兴办地方手工业,先后在郡国设置盐官、铁官、工官、服官、铜官等,控制了地方的经济命脉。这些措施( )
    A . 引发了地方诸侯王的离心反叛 B .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 . 为汉反击匈奴侵扰创造了条件 D . 推动了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 7.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    )
    A . 提高了刺史的政治地位 B . 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C .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 D . 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
  • 8.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了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均在今陕西省)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 )
    A .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C .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 9.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
    A . 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B . 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C . 促进了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D . 体现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
  • 10.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长期交往,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
    A .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 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 C . 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 . 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
  • 11.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 . 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 . 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 . 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 12.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
    A . 促进人口增加 B . 打击豪强势力 C . 缩小贫富差距 D . 加速汉化进程
  • 13.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唐代科考中盛行着多种入仕的办法,如“通榜”就是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试( )
    A . 尚存有举荐选官的痕迹 B . 导致选官制度发生异变 C . 奠定了门阀士族的基础 D . 仍属于贵族政治一部分
  • 14.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钱穆《国史新论》中评价:“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 )
    A . 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 B . 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C .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 15.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唐代两税法规定: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省去了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扩大了赋税征收对象 C .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 降低了赋税征收成本
  • 16.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下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
    类型 地区 概述
    独立型藩镇 河朔地区 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
    防遇型藩镇 中原地区 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
    防御型藩镇 西北边地 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
    财源型藩镇 江淮流域 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
    A . 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 . 彻底解决了西北的边患问题 C . 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 .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17.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 )
    A . 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 B . 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 . 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 D . 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 18. (2023高三上·西安月考) 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 )
    A .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 B . 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C . 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 D . 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 19.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传到辽朝,辽人看到该书把契丹写进“四夷附录”,大为恼怒,“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诋毁)”,宣称“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这说明当时辽朝( )
    A . 意图灭北宋以完成统一 B . 照搬中原王朝政治制度 C . 以华夏王朝的正统自居 D . 主张汉与契丹地位平等
  • 20.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下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 . 实行中书省总领金国军务的制度 B . 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 . 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D . 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 21.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
    A . 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 . 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 . 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 . 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 22.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在目前已知的南宋以来的耕织图中,大都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正可谓“图中江南时时现”。以“华北”为描绘区域的元代杨叔谦的《农桑图》,虽受到皇帝重视与褒奖,却未被广泛临慕、刊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元代农耕文明的破坏 B . 绘画艺术的地域差异 C . 历代士人的江南情怀 D . 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 23. (2023高二下·焦作期末) 宋代各种形式的财婚大量出现。宋仁宗时,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朱熹虽大谈“存天理,灭人欲”的性命之学,其家族却是“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妆奁之名”更有甚者,有的官员为了获取资财而卖婚。这反映了当时( )
    A . 婚姻选择宗族观念淡化 B .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动摇 C . 经济变动冲击传统伦理 D . 婚姻习俗发生根本转变
  • 24.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宋代重视奖励兵器制造与改进。970年,冯继异、岳义方献上火箭法,得赏赐衣物和布帛:998年,官员石归宋献上木羽弩箭,朝廷增加其月俸,授予其子官位。此举( )
    A . 助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 B . 维护了国家的持久和平 C . 保障了宋朝的军事胜利 D . 改变了士人的读书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25.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 26.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学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主要由太学和地方官学构成。…同时,官学又不能满足广大求学者的需要,因此放宽了对民间办学的限制,使得私学教育在西汉民间迅速发展。伏生、高堂生、吴章、翟宣、董仲舒等人都是著名的私学大师。

    ——摘编自王建军《中国救育史新编》

    材料二: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前期的书院多为私学,至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理学大儒倚重书院讲学,传播学派思想。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时期,书院兴建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泛,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南宋后期,理学书院牧有模式被官方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也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此外,宋代书院还创立了书院会讲制度,这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创新,大大活跃了书院的学术空气。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学校教有为何呈现繁荣景象。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征。
  • 27.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头绪纷杂,内容丰富,下表列出了相关片段。

    东汉末年 否定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以及夫妻间不拘礼法的言论和行为,颇行于世。
    东晋 道救理论家葛洪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字,充满了清丽柔美、空灵飘速之气。
    前秦 苻坚不但对西城诸胡要“示以中国之成,导以王化之法”,而且把东晋也称作“未宾王化”的一隅之地。
    南朝 梁朝释僧顺更讲:“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要柔,备有六晓之美”。
    南方佛教则重视般若等阐述佛理的经典。
    北朝 北方佛教流行的是以修福事功又简便易行的禅宗、律学和净土等宗派。
    乐府《折杨柳歌辞》:“我是房家儿,不解汉儿歌。”
    北方的诗豪放悲凉,魏碑质朴道劲。
    北魏孝文帝和他弟弟元疆皆能七步赋诗,而且韵义俱佳。
    西魏北周时期,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装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骁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论明确。)

  • 28. (2023高二上·龙凤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一斛麦达万二千钱”。…宋朝经常颁布劝农种麦诏令,乾道八年(1172)九月壬申孝宗再次颁旨:今年是五谷丰登之年,趁着秋天的好收成,要让农民多做存储准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现在就要准备好种麦的事宜。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作为天下表率。……“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种麦之利,独归客户”,种麦可以使“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政府的这一农政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之下,刺激了广大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地方官也大多能秉承朝廷的旨意,认真推广种麦。 

    ——摘编自《宋朝的农业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一南方种麦、推广稻麦两熟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南方得以大面积种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南方大面积种麦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