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专项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3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二、语段阅读 
  • 21.  语段阅读 

     东汉和帝时,有个 A (人名),作了一部《 B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 B 》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 (1) 以上文段出自的作品《》。 
    2. (2) 文段中A处的人名是,B处的书名是《》。书中提到:、指事、会意、,都是造字的条例。 
  • 22.  语段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1. (1) 以上文段出自著《经典常谈》的第四章——《》第四。 
    2. (2) 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 23.  语段阅读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 

    1. (1) 《诗经》“六艺”指的是:赋、比、兴。 
    2. (2) 根据以上文段的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的是(A.赋 B.比 C.兴) 手法。类似的句子还有我们学过的“” 
  • 24.  语段阅读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 

    1.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他发愤努力,忍辱著《史记》。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 . 《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体例有五: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 晋代张辅认为《汉书》叙事太过于繁琐,比不上《史记》。 D . 《史记》、《汉书》都是经典的史书,是“正史”的源头,二者各有特色,《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2. (2)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