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时间 | 契约张数 |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
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 | 42 |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
正统至弘治年间(1436-1505) | 123 | 布31、稻谷3、银89 |
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
评论者 |
评论内容(节选) |
颜真卿(唐代大臣) |
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全唐文》) |
司马光(宋代史家) |
李林甫为杜边帅为相之路,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失石,不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领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 |
赵翼(清代史家) |
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息。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廿二史劄记》) |
王寿南(近代学者) |
安史之乱主要原因乃是府兵制的破坏与边兵力量的增强,亦即外重内轻之势愈来愈严重,给予手握重兵的边陲武将以侥幸夺取皇位的机会。(《隋唐史》) |
①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提高了官兵文化水平
③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让中国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材料一: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游牧民族强悍,往往是游牧民族军队更具攻击力。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居高临下的优势,可以消耗、迟滞敌军,也可作为反攻的基地,故长城对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在战术上是成功的。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线,也是地理上的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体现着文化多样性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
长城不仅有益于农业民族,亦有益于游牧民族。长城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杀伐。民族间物质交流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在“互市”贸易中,中原的铁器、丝绸等产品,交换北方的牛、马、皮货等,经济文化交流在长城关口处友好、公平的进行,对南北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绘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材料一
英国控制的皇家尼日尔公司起草了所谓“标准条约”,这是一种填空文件,交由尼日利亚的部落首领填写。获得帝国委任的特许公司——皇家尼日尔公司,在攫取权益后,再交给英国政府。以下是文件主体内容。
我们,______的酋长,意在使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条件更好,从今天开始,永远将我们在_____的全部土地割让给皇家尼日尔公司。
我们也给予皇家尼日尔公司全部的权力以在我们国家的任何部分进行采矿、耕种和建设。
我们也给予皇家尼日尔公司全部的权力去解决由于任何原因而出现的本国纠纷,我们宣誓如果没有皇家尼日尔公司的批准,不会与其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
除非皇家尼日尔公司允许,我们约束自身不去与任何陌生人或外来者进行交流。
皇家尼日尔公司约束自身,不干涉本国的本土法律和习俗。也绝不干涉有序的和良好的政府的运作。
皇家尼日尔公司同意因他们需要的有关土地向本地的土地所有者支付合理的金额。
皇家尼日尔公司保护上述酋长免受邻近部落的攻击。
(酋长、翻译等人的签字)
本条约一式三份,188___年___月___日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14年,非洲被瓜分完毕。下为各国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
——据刘猛《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材料一:(唐代)刘晏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也就是说,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负担,并在实施中力求做到。三是视农业丰歉调整生产者的税赋负担,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竭数之”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平盐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
——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
材料二: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材料《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写于1935年9月下旬,1935 年10月定稿)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七律·长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