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该图的规律,你认为金属被大规模冶炼、利用的先后顺序跟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选项 | “禁忌” | 原理解释 |
A | 用锡壶装醋酸 | 活动性顺序:Sn排在H后面 |
B | 煤气泄漏时,开灯检查 | 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
C | 用稀盐酸除铁锈时,浸泡太久 | 6HCl+2Fe=2FeCl2+3H2↑ |
D | 浓硫酸洒在手上,直接用水冲洗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
A | 验证溶液中是否有银离子 | 取样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
B | 鉴别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 分别滴入Na2CO3溶液, |
C | 防止铁制品生锈 | 喷漆等方法使它隔绝水和氧气 |
D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受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
甲同学: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乙同学:把铁制容器和铝制容器放在同一潮湿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容器表面的锈蚀情况。实验后,同学们进行汇报和评价交流。
I.常温下,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不会与镁发生反应。
II.无水CaCl2固体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为探究镁表面黑色物质的成因是与空气中的哪些成分有关,他开展如图实验进行探究。
数日后第①组镁条表面出现黑色物质,第②、③组只观察到镁条表面变暗,并没有出现黑色物质。
①连接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称取一定量铁粉和2.0克活性炭,在研钵内混合均匀待用,将浸有饱和食盐水的棉花平铺在锥形瓶底部;
③用纸槽将取出的铁粉和活性炭粉快速均匀平铺在棉花上,迅速把带有氧气传感器的橡皮塞旋紧,如图甲所示;
④多次测量,绘制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得到气压测量仪器上的数据,发现气压先上升后下降,手触摸锥形瓶外壁,有明显的发热现象;
⑤将铁粉换成是等量的粗铁丝,重复上述实验,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几天后粗铁丝表面红色物质明显增多,氧气浓度不断下降。
(查阅资料)采用活性炭可使铁粉疏松、透气;饱和食盐水可促进耗氧反应。
结合上述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镁是否能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用酚酞作指示剂。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
【反思和总结】
猜想 | 验证方案 |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溶液碱性减弱 | 将褪色后的溶液 , 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小明的猜想正确 |
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提出问题】该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Cu是紫红色固体 ②Cu2O是红色固体 ③Cu2O+H2SO4(稀)=CuSO4+Cu+H2O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Cu 猜想二:Cu、Cu2O 猜想三:Cu、C 猜想四:Cu、Cu2O、C
小晨同学认为猜想不正确,因为反应后的固体不完全是紫红色。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 | 溶液呈色 | 猜想三不正确 |
步骤二:把步骤一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将滤渣干燥后置于滤纸上,观察固体颜色 | 固体为紫红色、黑色 | 猜想正确 |
【实验反思】由于受反应物质量比、反应物接触面积和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固体物质之间的反应可能无法完全进行。
【拓展延伸】
①从理论上看,碳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应为1:12,但实际做实验时却将碳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控制在约1:10,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②下列可以用于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是(填字母)。
A.观察颜色 B.加热固体 C.滴加稀硫酸 D.滴加硝酸银溶液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g) |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 (g) |
|
第 1 次 |
40 |
m |
第 2 次 |
40 |
14.8 |
第 3 次 |
40 |
12.2 |
第 4 次 |
40 |
11.2 |
第 5 次 |
40 |
11.2 |
试回答下列问题:
含锌量 | 性能及用途 |
≤35% | 塑性好,适于冷热加压加工 |
36%~46% | 塑性减小而抗拉强度上升,只适于热压力加工 |
>46% | 抗拉强度下降,无使用价值 |
请回答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