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

更新时间:2023-09-16 浏览次数:3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 2. 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努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
    A . 开疆拓土,青史留名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D . 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
  • 3. 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长城》中写道:“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中“防胡万里城”的起止点是( )
    A . 西起嘉峪关,东到东海 B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 . 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 D . 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 4. 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 B . C . D .
  • 5.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朝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法条共计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见,秦朝( )
    A . 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 . 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 . 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 . 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 6. 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 . 涿鹿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巨鹿之战 D . 官渡之战
  • 7. “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材料评述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项羽、刘邦起义 C . “国人暴动” D . 黄巾起义
  • 8. 2021年12月14日,汉文帝之墓“霸凌”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他和之后继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之治
  • 9. 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面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 建立汉朝

    第三章 建立典章 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 10.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 . 统一文字 B . 焚书坑儒 C . 张骞通西域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1. 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A . 通过改造儒学来维系统治 B . 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 . 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 . 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 12. 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是( )
    A . 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B . 太学规模的扩大 C . 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D . 大一统局面形成
  • 13. 《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 . 建立更多的诸侯国 B . 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C . 铲除“异姓王” D . 弘扬儒家文化
  • 14.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 . 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 . 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 . 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 . 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 15. 下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    )
    A . 西汉前期 B . 东汉中后期 C . 西晋前期 D . 东晋中后期
  • 16. (2023七上·岳池期末) 古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著名的陆上通道开辟于(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三国 D . 南朝
  • 17. (2022七上·宁夏期末) 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他”是(    )
    A . 蒙恬 B . 张骞 C . 卫青 D . 霍去病
  • 18. (2022七上·高明月考) 以下关于古丝绸之路路线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是长安,D是欧洲 B . A是长安,C是河西走廊 C . D是长安,B是西域 D . D是长安,C是中亚
  • 19. (2023七上·东明期末) 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使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 . 蔡伦 B . 张仲景 C . 华佗 D . 司马迁
  • 20. (2023七上·赵县期末)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疾病困苦),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他为“医宗之圣”。他就是(    )
    A . 扁鹊 B . 张仲景 C . 华佗 D . 李时珍
二、材料分析题
  • 21.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 (1) 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 (3) “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 (4) 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 22. 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敞,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他(汉高祖)下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历史上把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的政策称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两点即可) 
    3. (3) 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