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1 |
实验2 |
|
实验操作 |
|
|
实验现象 |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实验结论 |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 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 |
【实验反思与拓展】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 , 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探究一: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液,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回答下列问题: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的(填“Ca(OH)2溶液”或“CaCl2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入少量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
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
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
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①【初步结论】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夜中肯定不含H+ , 肯定含有Na+、Cl-。
判断肯定不含H+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
肯定没有Ca2+ |
Ⅱ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 |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肯定有OH-、 |
②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一种可能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
③实验Ⅱ中应加入过量的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科学兴趣小组模拟上述流程,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钠。
①反应得到的CaCO3质量为克。
②计算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样品质量 |
反应前总质量 |
反应后总质量 |
10.6克 |
148.5克 |
146.3克 |
计算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