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同步...

更新时间:2023-10-09 浏览次数: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20分)
  •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 . 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 . 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 . 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②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 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 . 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 . 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 . 察看  只有/才  启迪
  • 4.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 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 5.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 . ③⑥⑤②④① B . ⑤①⑥③②④ C . ①⑥③⑤②④ D . ②④⑥③⑤①
  • 6. 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 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 . “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 .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 . “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 7.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 . 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 .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 . 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 8. 综合性学习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 (2) 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 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二、阅读理解(3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回答问题。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3. (3)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4. (4)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生从容

    林清玄

    在国父纪念馆,每逢假日,总有许多青少年溜直排轮鞋,还有一些教练免费指导。

    我喜欢看人溜直排轮鞋,因为它充 满了力、美与速度,如果再年轻几岁,我也想来学溜滑轮。

    散步的时候,只要路过国父纪念馆,都会转进去看人溜滑轮,我最喜欢在入口的地方,看教练教导初学滑轮的人。

    教练的开场白经常是:“溜滑轮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跌倒,如果我们懂得跌倒而不受伤,就不会害怕跌倒,学会溜滑轮就很快了。溜滑轮和骑自行车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是不可能学会的。”

    教练开始示范,高速跌倒时要如 何翻滚,撞到东西时要如何闪避,失去平衡时要先保护重要部位……

    看着教练在那里不断地跌倒,我忍不住想:“跌倒的学问可真大呀!”接着,换学员练习跌倒,他们一个个穿戴整齐,有多种安全保护,头盔、护膝、护腕等等,很像外星来的兵团在练习作战。

    “一二三,扑倒!”“一二三,前滚翻!”“一二三,侧滚翻!”“一二三,相撞!”

    听着教练的指挥,学员不断地练习,看来非常有趣。学跌倒学得差不多了,教练问:“还怕跌倒的,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

    “现在,可以自由带开,去溜滑轮了。”教练宣布。

    一群人于是往空旷的广场溜去,仿佛射出去的箭。

    每次,看人学跌倒,总使我深有感触,想到在实际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去跌倒,也从未有人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的感情会跌倒!你的学 业 会跌倒!你的事业会跌倒!你的人际关系会跌倒!因为人生和溜滑轮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就不叫做人生!” 

    由于没有学过跌倒,在每一次跌倒时总 是伤得很重,甚至个性比较刚烈的、比较要求完美的人,一跌倒就完了、绝望了、万念俱灰了。 

    当我们看到有些人为了 极轻微的跌倒,就自伤、自残、自戕、自杀,做出比实际跌倒更严重百倍的自我凌虐时,内心总有深深的同情,在同情的时候又忍不住会问:为什么没有人教我们跌倒,为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过跌倒? 

    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不要深陷感情的泥沼!” 却很少告诉孩子:“在感情受伤时,正是显现风格的最好时机,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要善待自己。” 我们总是说:“要尽 一切可能地追求成功!” 却很少说:“在追求成功的路途上,要给自己留空间,给别人留余地!” 我们总是说:“往前冲,什么都不用怕!” 却很少在往前冲时戴头盔、护膝、护腕,做好保护措施,并预先演练跌倒。 人生里的跌倒与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是使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跌倒、学会认识失败,等于是学会人生的一半了。 

    不怕跌倒、不畏失败,就能生起一些从容。

    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

    当我沿街散步,看到美丽的街景,总会停步;看到动人的情境, 也会驻足;随情随性地穿街过巷,然后回头看到人潮与车流,向不可知的地方奔赴,我总庆幸自己是个作家,有一些内在空间,有一点从容。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希望的请帖,我只要每天拿这张请帖,就能立即抵达繁花似锦的彼岸。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美好的安慰,我只要每天有新的思维,就能很快发现失败和跌跤的意义。 

    我不是那么烦恼,也不是那么在意! 我不会那么执著,也不会那么僵化! 我不想那么缓慢,也不想那么着急! 我不爱那么虚无,也不爱那么现实! 我已穿了文学的轮鞋,也跌倒过数回,我还会自由地去溜滑轮,比起昔年,我已学会了从容。

    1. (1) 请按事例概括国父纪念馆教练教初学者溜直排轮滑的几个步骤

      教学跌倒——( )——( )—— (  )——自由带开

    2. (2) 根据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①却很少在往前冲时戴头盔、护膝、护腕,做好保护措施,并预先演练跌倒

      ②我总庆幸自己是个作家,有一些内在空间 , 有一些从容。

    3. (3) 教练的教学让我产生哪些独特的感触?
    4. (4) 教人溜直排轮滑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作者却从中看到不同于常人的意义。作者借这种写法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