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初摸底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6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九上·开学考) “20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当考古人员在浙江某地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文中考古人员挖掘的遗址可能曾经居住着(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 2. (2023八下·青山期末) 《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七期国宝守护人黄磊介绍:“我要守护的国宝是商鞅方升……据方升底部的铭文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此器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量器”。从此文中,我们可以明了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 
    A . 统一货币 B . 统一度量衡 C . 统一文字 D . 统一思想
  • 3. (2023九上·开学考)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4. (2023九上·开学考)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创作了编年体通史巨著,他是( ) 
    A . 司马迁 B . 司马光 C . 李时珍 D . 毕昇
  • 5. (2023九上·开学考) 有一次,李肇星(我国前外交部长)和美国一位领导人会谈,对方说:“我对中国‘侵略’西藏感到非常不满。”李肇星立刻问他:“你了解西藏的历史吗?”对方摇摇头。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说到这里,台下响起了长久的热烈掌声。“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始于( ) 
    A . 元朝 B . 明朝 C . 秦朝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6. (2023八上·宝安月考)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邓世昌 D . 谭嗣同
  • 7. (2023八上·港南期中)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其中最能体现该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 “废除二十一条” D .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 8. (2023九上·开学考) “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发动的暴力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这里的“里程碑”指的是( ) 
    A .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C . 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 . 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9. (2023九上·开学考) 纪念章表达了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如图按照其纪念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④②③① B . ②③①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④①③②
  • 10. (2023九上·开学考) 1926年12月5日,《中央局报告》记载:“这次北伐……尤其是江西方面,农民参战更为踊跃。如攻新喻(今新余)时,北伐军已不支,农民(约二百人)用土炮逐走敌人,北伐军遂得冲上;……攻入南昌,退出南昌,皆得农民之助力不小,不然北伐军之损失更大。”报告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 
    A . 北伐胜利进军到江西 B . 江西群众支援北伐 C . 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 D .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 11. (2023九上·开学考) 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清政府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清政府这一举措( ) 
    A . 促进了军事近代化 B .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 有效解决了边疆危机 D . 抵制了外国资本
  • 12. (2023九上·开学考)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军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 . 井冈山 B . 瑞金 C . 延安 D . 西柏坡
  • 13. (2024八上·曲阳期末)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瓦解了中国的小农经济,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这说明,鸦片战争( ) 
    A . 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国家主权 B .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轨迹 C . 加深了中国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D . 便利了英商对华倾销商品
  • 14. (2023九上·开学考) 毛泽东评价这次战略行动的意义时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即是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它也预示着人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次战略行动”指的是( ) 
    A .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B . 解放南京 C . 三大战役 D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15. (2023九上·开学考) 每张照片都是一段故事。如图的老照片是民国时期公园里的两位青年,他们穿着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名为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为法定制服。这反映了( ) 

     

    A . 中山装是我国的正式礼服 B . 国民政府遵从孙中山遗愿 C . 爱国、进步、文明的思想深入人心 D . 孙中山推动了中国服饰的转型发展
  • 16. (2023九上·开学考) “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的武力较量和竞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面对西方来势汹汹的坚船利炮,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问题,他们提出“求富”的目标,下列能体现出此目标的是( ) 
    A . 天津开平煤矿 B . 安庆内军械所 C . 南通大生纱厂 D . 江南制造总局
  • 17. (2023九上·开学考) 1921年成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伟大政党是( )
    A . 兴中会 B . 同盟会 C . 中华民国 D . 中国共产党
  • 18. (2023九上·开学考) 2023年3月28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参加祭祀典礼。典礼祭文(节选):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____,和平基础。请选取合适的选项将祭文填写完整。( ) 
    A . 和平共处 B . 求同存异 C . 民族区域 D . 九二共识
  • 19. (2023九上·开学考) 2021年6月18日,中国空军多支英雄部队列装中国国产隐身战斗机歼﹣20;2022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下水,这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这反映了我国( ) 
    A . 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 .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 . 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 . 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 20. (2023九上·开学考) 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族、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均被列入该民族的节假日。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 ) 
    A . 传统风俗习惯 B . 基础设施建设 C . 经济恢复发展 D . 政治制度沿袭
  • 21. (2024八下·海安期中)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把握内容主旨。根据图中章节的内容,你认为最合适的主旨是( )                                  
     

     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节 抗美援朝 

     

     第三节 土地改革 

    A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 .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 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 22. (2023九上·开学考) 2022年,第十八届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论“端午文化”与“海峡两岸共同精神家园”。这体现出海峡两岸( ) 
    A . 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 B .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 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 . 政治制度趋向一致
  • 23. (2023九上·开学考) 2022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来自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各民族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与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讨论审议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议案提案,展现了中国式民主的勃勃生机。“中国式民主”提供保障的是(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4. (2023九上·开学考) 2022年6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国产航母“福建舰”下水,并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主要部分的舾装工作,比山东舰快了近10个月。这说明了中国航母( )
    A . 仅为展示科技进步 B . 已赶超美国居首位 C . 建造技术已超以往 D . 迎来国产航母时代
  • 25. (2024八下·电白期中) 《激荡三十年》中记述了安徽芜湖的年广九创立“傻子瓜子”,靠诚信和质量闯出一片天地,被当地人称为“瓜子大王”。1983年底,有人把他雇佣工人称为“资本家复辟”,引起全国关注。这一现象可反映出( ) 
    A . 政府逐步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B . 旧有观念阻碍改革局面亟待打破 C .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普遍展开 D . 对外开放引进技术积极作用凸显
二、非选择题 
  • 26. (2023九上·开学考) 科举制创始于隋,废止于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1300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科取士打破了豪门世族垄断选官的局面,有效地调和了社会矛盾,化解了社会紧张度,整合了社会结构,促进了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扩大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使封建王朝有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任何读书人,不管出身贵贱贫富,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来猎取功名,成为天子门生,士林华选,“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一飞冲天而为帝王师,出将入相,帷幄运筹,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全民性,打碎了陈腐的门阀等级观念。同时开科取士造就了大批以举业为生的读书人,具有文化普及功能。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唐朝至宋朝宰相中进士出身人数比例(部分) 

     

     ——整理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一一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龚自珍(1792﹣1841),浙江杭州人……终经过六次会试,考中进土。将近二十年的科举经历,不仅使龚自珍感到身陷科举的痛苦,他还从科举选拔出的人才的所作所为中看出科举制的腐朽与僵化,从而认为改革科举刻不容缓。龚自珍指出:“今科场之文,万喙(音:hui,众口)相因,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坊间刻本,如山如海。”……“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把对科举制的有力批判和对人才的渴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呼唤社会的变革,这不仅具有启蒙的作用,而且也得到了当时和后代有识之士的共鸣。 

     ——摘编自张薪一《晚清思想家龚自珍、魏源对科举制度演变的评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两宋时期宰相中进士出身的人数比例居高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三中龚自珍为什么认为改革科举刻不容缓?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 27. (2023九上·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材料三:“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就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立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中“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 (4) 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 28. (2023九上·开学考) 在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方案。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中国力量——改变历史进程】 

     材料一: 

     

     【中国方案——彰显大国责任】 

     材料二: 

     

     【中国智慧——推动人类进步】 

     材料三: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材料四: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材料三、材料四均摘编自《感动中国》颁奖词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标志着中国改变世界的历史事件。 
    2. (2) 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材料四所述人物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 
    4. (4)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哪些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