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1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在传统史学认识中,夏商周三代是纵向关系,即商代夏、周代商的改朝换代和继承关系;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夏商周三代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是一直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三代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由此可知,对夏商周关系的认识( )
    A . 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趋于全面 B . 在对原有观点的批判中取得突破 C . 使得三代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 D . 受到史学研究者主观因素的支配
  • 2.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
    A . 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 B . 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 . 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D . 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 3.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辛亥革命 ( )
    A . 终结了封建制度 B . 推翻了清朝统治 C . 结束了君主专制 D . 实现了三民主义
  • 4. (2023高一下·佛山期末)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忽而乘飞机到沈阳,忽而在葫芦岛登上军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这反映了( )
    A . 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 B . 军队纪律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C . 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D . 军事指挥体系影响战争进程
  • 5.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并执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并与苏联结盟。这些做法旨在( )
    A . 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包围 B .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6.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
    A . 不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 . 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C . 标志着我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D . 表明美国“冷战”思维结束
  • 7.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公元前146年之前,以意大利为基点,西部是迦太基的势力范围,东部是马其顿、希腊的势力范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迦太基,在马其顿推行行省制,并破坏了科林斯地区。这一变化( )
    A . 促进了公民法的完备 B . 受帝国经济发展影响 C . 为罗马扩张奠定基础 D . 源于马其顿帝国衰败
  • 8. (2024高一下·安化月考) 从14世纪开始,一些知识分子广泛收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物,他们号召人们探索自然,追求知识,主张科学文化应该为人类造福教育要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这些知识分子的做法( )
    A .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产生 B . 引发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C .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 深受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
  • 9. (2023高三上·青岛月考) 1793年2月,法国颁布的《权利宣言》,承认国家有责任担负基础教育和公共救济的费用,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和济贫是国家应负的义务,为法国国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据。这反 映出( )
    A . 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 B . 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 C . 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 D . 大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0.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英国作家约翰凯尔蒂在 1895 年曾写道: “直到十年前德国进入了竞争市场以后,自鸣得意的英国资本家们才开始环顾周围,瞻望未来。”而到那时则只剩下非洲“尚可逐鹿”,于是“就在非洲出现了一场世界史上空前未有的争夺战”。推动这场争夺战走向高潮的是 (    )
    A . 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 B . 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部领土 C . 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使用权 D . 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
  • 11.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
    A . 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 . 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C . 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 . 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 12.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1942年1月1日,以大西洋宪章为宗旨,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宣言的签署( )
    A . 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B . 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 . 促使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 D . 造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正面对抗
  • 13.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和远东的领地和特权。而罗斯福为使苏联尽快对日出兵作战,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和丘吉尔一起与斯大林背着中国达成了秘密的书面协议。这反映出雅尔塔会议(  )
    A . 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步伐 B . 划分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C . 促进了美苏两国的和谐共处 D . 带有明显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 14. (2024高三下·重庆市模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
    A . 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 B . 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 . 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D . 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 15.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1998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达54148亿美元,比1990年将近翻了一番;2000年,跨国公司达6.3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控制着40%的世界生产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反映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
    A . 世界贫富分化的加剧 B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 科技革命影响力加大 D . 世贸组织的地位凸显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 16.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 17.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连年内战,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美国阻挠其他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反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为适应城市工作开展的需要,部分党员干部成为重要部门的领导者,在权力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一些党员进城后居功自傲,闹名誉,争地位,丧失了革命斗志,迷失了革命方向。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三反”及整风整党等政治运动,一方面通过“三反”和整风运动的学习教育,改进党内不良作风,使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整党运动严格按照党员八项标准对党的队伍进行清理。党为稳定社会秩序,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在城市,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激发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义。
  • 18.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 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磋磋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米,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501.7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 1910 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2386.7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新增人口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住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供水、排污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的基建步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挑战。

    ——摘鳊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问题。
    3. (3) 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 19. (2023高二上·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球村的出现极大地缩小了居住在世界各地各文化系统内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原本属于各个村落的世界居民“走到了”同一个“村庄里”,经济、技术、文化等等在这个缩小了的地理空间中汇聚在一起,各种相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某种同时性的空间中,同时,相异性、多样性、传统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也在“全球化”中面临着重大而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与自身化的双重视野中思考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摘编自李建盛《全球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问题》

    围绕“文化多样性”的主题,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紧扣主题,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