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3七下·海淀期末) 《陈书・后主纪》载,589年,陈后主的军队战败,“城内文武百司皆遁出……及夜,(后主)为隋军所持”,该记载可用来说明隋朝( )
    A . 统一全国的过程 B . 炀帝穷兵默武 C . 发展经济的措施 D . 农民起义频发
  • 2. (2023七下·海淀期末) 隋唐时期,位于淮水沿岸的洒州、楚州(如右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繁华,成为重要的商

    业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得益于( )

     

    A . 政治中心确立 B . 大运河的修建 C . 市舶司的设置 D . 白银普遍流通
  • 3. (2024七下·九台期末) 贞观元年,某宫禁监门校尉因未发觉长孙无忌佩刀入宫而被判处死刑,长孙无忌则被判罚铜20 斤。大臣戴胄认为这样判决有违公平,并反复劝说太宗改变判决结果。最终,太宗听从建议,免除了监门校尉的死罪。这一事件的处理体现出唐太宗( )
    A . 以史为鉴 B . 勤于理政 C . 虚怀纳谏 D . 居安思危
  • 4. (2024七下·九台期末) 有关唐朝的史事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事 结论
    唐朝统治者鉴于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认为一个政权过分暴虐,就会被人民推翻。 唐初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为解决耕畜不足,与突厥等开展贸易,换取大量牛马用于耕田。 增加劳动生产力
    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宫内屏风上,随时记其功过,以备奖惩。 首创科举制选任地方官吏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统治基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5. (2023七下·海淀期末) 诗史互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诗句能帮助我们了解唐玄宗统治下盛世气象的是( ) 
    A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6. (2024七下·九台期末)  756年,唐玄宗听闻潼关陷落,仓皇西走,行至马嵬坡时,杀杨国忠并赐死杨贵妃平息兵士愤怒,最后进入成都避难。导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黄巢起义 D . 靖难之役
  • 7. (2024七下·新余期末) 下图为中国古代历史时序示意图(局部),其中①处应为( )

    A . 魏晋南北朝 B . 五代十国 C . 明朝 D . 清朝
  • 8. (2023七下·海淀期末) 北宋中期,政府官体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在1065年财政亏空竟达1572万贯。为解决以上问题,宋朝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置副宰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B . 地方各州府设置通判 C .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统兵权 D . 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 9.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以下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①④②
  • 10.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下图为女真进士题名碑(局部)。碑文字体方正,是女真政权仿照汉字革新的一种文字。该题名碑可用来研究( )

    A . 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 B . 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C . 民族政权间文化交流 D . 元昊创制了西夏文字
  • 11. (2024七下·九台期末) 1141年,宋高宗遣使与北方某民族政权订立盟书,约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此后南宋每年供奉岁币,并“谨守臣节”。材料中的“北方某民族政权”指的是 ( )
    A . B . 西夏 C . D . 蒙古汗国
  • 12. (2023七下·海淀期末)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宋代经济的发展。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视频:《推广种植占城稻》

    ②地图:《宋代海外贸易图》

    ③绘画:《清明上河图》

    ④书籍:《红楼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3. (2024七下·九台期末) 宋代,人们发现“以磁石磨针锋”能将钢针人工磁化,与这一发现相关的是( )
    A . 火药用于军事 B . 造船时安装指南针 C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 造纸术传播到西方
  • 14. (2023七下·海淀期末) 右侧材料是我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这位历史人物是

    A . 完颜阿骨打 B . 铁木真 C . 努尔哈赤 D . 皇太极
  • 15. (2023七下·海淀期末) 观察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 .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 .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 . 派节度使镇守边地 D . 设军机处强化君权
  • 16. (2024七下·九台期末) 明代学者黄宗羲评论明代科举制度,认为举子们追求应试的学问,“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剿袭之中”,而有关兵、农、礼乐及“切于民生日用”的实用书籍,却“荡为荒烟野草”。黄宗羲的评论旨在( )
    A . 揭露八股取士的弊端 B . 强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 C . 呼吁政府刊刻实用书籍 D . 要求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
  • 17.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郁达夫的这首《满江红・三百年来》称颂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戚继光抗倭 D . 郑和下西洋
  • 18.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下图是历史学习小组策划“明清科技展”时找到的图片,该图片可能出自( )

    A . 《大唐西域记》 B . 《资治通鉴》 C . 《天工开物》 D . 《本草纲目》
  • 19. (2024七下·九台期末) 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于是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 . 阶级矛盾尖锐 B . 政府机构瘫痪 C . 边防危机四起 D . 大臣结党营私
  • 20. (2024七下·九台期末)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场战争( )
    A . 开辟了通向印度洋的新航线 B . 加强了西域的管理 C . 防御了北方蒙古贵族的袭扰 D . 打败了荷兰殖民者
  • 21. (2023七下·海淀期末)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 . 设置宣政院 B . 设置伊犁将军 C . 平定噶尔丹叛乱 D . 设置驻藏大臣
  • 22.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下图为乾隆33年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给农民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该执照记录了沙立目开垦荒地的边界“四至”,以及政府对这块土地免除赋税的承诺。这一文物可用来说明清代( )

    A . 鼓励边远地区的开发 B . 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实行文化专制的统治 D . 加强交通系统的建设
  • 23.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主题是( )

    A . 建筑风格的演变 B . 古代商业的发展 C . 冶金水平的提升 D . 对外交往的深入
  • 24. (2024七下·九台期末) 下列选项中,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部分共3题,共52分。
  • 25. (2023七下·海淀期末)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以下是反映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的一组材料。 


    材料二 宋朝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掌贸易。宋人认为,每年虽然输出岁币“银绢五十万两之数”,但是“以我所不急,易彼所珍藏,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榷场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民间贸易也随之发展。马匹、粮食、图书以及用于火药生产的硫黄、硝石等通过民间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对方境内。中国多民族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培育出多民族之间血肉联系的共同体观念即中华民族观。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社会经济卷》

    材料三 建成于1792年的避署山庄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收文化过渡地带,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山庄西北多山、东南多水,地形犹如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园林融南秀北雄为一体,既有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也有茫茫草原的辽阔无边,还有沟壑纵横的绵绵山峦。1780年建成的外八庙环列着避暑山庄,以山庄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孙继新《历史文化的宝库民族团结的丰碑―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略记》 

    1. (1) 以上材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填写序号,多写、错写不得分)
    2. (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表格。                                                                                                                                                          

      材料

      材料关键信息

      得出观点

      归纳主题

      唐朝中原妇女佩戴来自西域的帷帽服饰文化上中原受西域影响 

      D.

      A.

      B.

      C.

      情感上的相互认同
    3. (3) 依据材料二,指出榷场贸易的影响。
    4. (4) 依据材料三,概括避暑山庄的特点。
  • 26. (2023七下·海淀期末) 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一 北宋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最盛时在百万以上。在东京,高档的酒店共有七十二家,号“七十二正店”;中型店铺也能凭独当一面的美食招徕顾客,如曹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等;若觉囊中羞涩,还可去一些“专卖家常”小店,食用粉羹、鱼面等大众快餐。 在汴梁、临安若是想置办宴席,也有“四司六局”可选,包括专掌布置打扫事项的“帐设司”, 专掌切配烹调的“厨司”,专掌送菜及清洗盘碗的“台盘司”,专掌送迎招待的“茶酒司”,掌管醒酒药的“香药局”,这种一条龙服务,就是如今请客吃饭也鲜有这般完善。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古人这样过日子》 

    材料二 康熙帝认为“农事实为国之本”,并亲自在西郊御苑内培育“京西稻”。御稻培育成功后,康熙帝令大臣于河北承 德、江南等地尝试推广种植,还招募江苏、浙江的优秀稻农传授种植技艺。乾隆年间, 扩建昆明湖及开挖高水湖等,使玉泉山一带京西稻田的灌溉用水更加充沛。京西稻因 “粒长而味胶,四月插秧,六月可熟”得到人们的喜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摘编自张豪等《世界遗产视野中农 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以京西稻为例》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都城饮食行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康乾时期京西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 27.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交通交流

    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六年,在隋时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学问僧惠齐,医师惠日等返日,他们向日本天皇“奏闻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在他们建议下,日本在200余年里共派出遣唐使12次。

    ——摘自王晓秋主编《中日文明交流大系・历史卷》

    材料二:    

    从此汗八里城(元大都)首途,通达不少州郡,此道通某州,彼道通别州……经行其所取之道时行二十五哩,使臣即见有驿,其名曰站赤。每驿有一宽大而富丽之邸,使臣居宿于此……此种驿站备马,每站有多至四百匹者……特供大汗使臣之用,驿邸逾万所……其事之奇,其价之巨,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明朝时,为商人服务的交通、经商指南一类的书籍纷纷刊行。安徽商人黄汁青年时 随父外出经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编著的《明一统路程图记》,对全国各地道路的起讫分合、 距离、水陆驿站名称详细介绍,成书后一再重印,广为流传。下为《明一统路程图记》的部分摘录:

    卷目 内容摘要(译文)
    卷一“北京至陕西四川路”目 从顺天府出发,行四十里到卢沟河,三十里到良乡县......可达陕西布政司管辖的西安府
    卷三“成都西南至会川卫路”目 建昌一地盛产质量较好的杉访板(注:一种建材 )
    卷六“扬州府至山西平阳府路”目 清化以西没有强盗,夜间也可以赶路
    卷七“大江上水由洞庭湖东路至云贵”目 南京上新河商人聚集......卖柴炭和木材的商人在这里缴纳商税

     ——摘编自吴晓萍《徽商的途程观念》等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遣唐使来华的目的和影响。
    2. (2) 《元史・地理志》中对驿站的描述,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相关记载能起到作用。(A.证实;B.证伪。填写选项即可,填错、多填不得分)。结合所学,分析元代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明一统路程图记》内容和成书的时代背景两个角度,谈谈你对该书能够广为流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