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更新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关于明清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明朝以元朝法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B . 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 C . 《大清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 . 逐渐成为乡约的替代品
  • 2. 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  )
    A . 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 . 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 . 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 . 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 3. 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
    A . 《禹刑》 B . 《唐律疏议》 C . 《秦律》 D . 《大清律例》
  • 4.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唐代法律为核心,包括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通过移植、借鉴唐代法律而建立的古代法律群。中华法系萌芽生长、发展成熟于中华大地,为中华民族东方大国数千年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做出重要贡献,也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展示中华法治文明的价值与风采。以下对中华法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君主是最高的立法者,也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 B . 礼与法合一,礼以道德为依规,而法则以礼为中心 C . 以家族为基础,对个人地位和权利给予应有的规定 D . 重视刑事法规的制定,忽视民事法规,残酷性突出
  • 5. 宋代史料中,“兴讼"“嚣讼"“健讼”等词语俯拾皆是,伴随着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讼学”与职业“讼师”也应运而生。材料表明宋代( )
    A .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风气恶化 B . 私有经济发展导致维权意识增强 C . 理学不断发展导致社会观念转化 D . 专制主义强化导致道德水平降低
  • 6. 《尚书》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反映了( )
    A . 中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 . 统治者重视百姓监督 C . 先秦敬天保民观念出现 D . 儒家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 7. 中国古代一部法律中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部书最有可能是( )
    A . 《韩非子》 B . 《唐律疏议》 C . 《大清律例》 D . 《大明律》
  • 8. 中国历史上某时期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这是在(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9. 《礼记·曲礼》中载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识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是以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这一记载表明儒学主张( )
    A . 儒家士人应投身于社会的基层教化 B . 法律应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原则 C . 通过礼可以很好的治理和教化社会 D . 君主治国应以仁义之心去感化民众
  • 10. 1397年,明朝政府项行规范百姓日常行为的六条“圣训”:“孝顺父母,尊敏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主要说明(   )
    A . 国家重视道德品行的教化 B . 儒学核心是纲常伦理 C . 宗法制度的不断延伸扩展 D . 基层治安形势很严峻
  • 11. 《大明律》规定:“凡对制及奏事上书,诈不以实者,杖一百,徒三年。非密而妄言有密者,加一等。若奉制推按问事,报上不以实者,杖八十、徒二年。”这一规定说明,明代( )
    A . 强化社会舆论导向控制 B . 刑罚具有因人而异差异 C . 重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 . 政府注重行政效率提升
  • 12. 某同学在历史小论文研究中搜集了以下相关史料,由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社会保障的完善 B . 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C . 儒家思想的流变 D . 法治与教化的历程
  • 13.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多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考《唐律》。这实质上反映的是( )
    A . 亚洲国家法律理念是相同的 B . 三个国家是中国的附属国 C . 周边国家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D . 中华法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
  • 14. 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理学从影响有限到地位巩固 B . 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 . 重农抑商政策历史成效显著 D . 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 15. 商周之际,职官就任,必先册命。商代册命巫鬼色彩明显;周代册命多强调敬天保民、褒德赏功。这种变化反映出,周代(  )
    A . 宗法制成为册命的依据 B . 周王取代巫鬼成为信仰主体 C . 周王借助奖赏控制大臣 D . 国家治理具有浓重人文理念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戒(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代法律特点相比,汉代法律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训诗中的价值取向

    以诗歌为载体,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的带有诗意的教诚即谓家训诗。家训诗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迎来了发展高峰。

    主题一

    伸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鹏,遥心伴鹅鸽。

    ——孟浩然《送莫切兼诸昆弟从韩司马人西军》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火戎。尔随汉将出门头,剪虏若草收奇功。

    ——李白《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世承清白遗,躬服古人言。从官俱守道,归来共闭门。

    ——书应物《送端东行》

    主题二

    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同箱柜,房中莫蓄私。

    ——王梵志(僧人)《兄弟须和顺》

    得声名年尚少,寻常志气出风尘。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

    ——张籍《哭胡十八遇》

    秦云蜀浪两堪愁,尔养晨昏我远游。千里客心难寄梦,两行乡泪为君流。

    ——杨牢《赠舍弟》

    主题三

    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念五更。

    ——坎曼尔(回鹘诗人)《教子诗》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白居易《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常怀稻梁惠,岂惮江山永。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

    ——张九龄《二弟宰邑南海,见群雁南飞,因成咏以寄》

    1. (1) 唐代家训诗呈现出哪些主要特点?
    2. (2) 唐代家训诗反映出怎样的价值取向?对当代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